近年不時聽到有人讚民國的好,其實很少人曾生活於民國。戀棧,主要源於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沒有切身感受。中華民國於一九四九年退守台灣,至今已六十六年,就算今年七十歲的人,民國統治中國大陸時亦只有四歲,對生活能有多少感受?
物價一天漲10%
民國的敗,其中之一是Hyperinflation,中文譯作「超級通脹」,即是政府發行的法幣於短時間內急速貶值,導致物價飛升。今天非洲國家津巴布韋亦正上演,但已經成為過去,因為津幣形同廢紙,津國政府剛於數星期前宣佈,取消津幣,規定國民於限期內到銀行,將「廢紙」兌成美元,津幣作廢,以其計算的天文數字物價當然隨之消失了。只是,國家美元儲備有限,津幣兌美元的匯價設得極低,3500萬億才能兌1美元。你能夠想像有一天所有港幣全部作廢,數百萬港幣才能兌到數美元的生活是怎樣的嗎?
真正在民國生活過的人就有切身感受了。生於1930年的台灣著名歷史學者許倬雲,前年出版了《許倬雲八十回顧》,提到民國的Hyperinflation。
民國統治中國大陸時,他剛好十五六歲,感受之深,最為真切。他說道,當時中國雖然陷入內戰,但最刺激大家的不是內戰,而是貨幣劇貶。貨幣改革後,物價起先一個月漲10%,不久一星期漲10%,再來就是一天漲10%,早晚物價都不一樣,簡直是個噩夢。通脹一塌糊塗,連他就讀的學校都不收鈔票,需以商人發行的「兌票」作學費。
搶糧票的那些日子
兌票是甚麼呢?由於貨幣貶值太厲害,商人做生意之餘,也要想盡辨法保障自已,於是印製「兌票」發售,消費者買了,可憑券購物,買油有「油票」,買豬肉有「肉票」,還有「米票」、「布票」等,付款時需額外多付兌票面值30%。上海百貨公司的東西給搶購一空,人們見甚麼就搶甚麼,總之不想持有鈔票,許母曾一次過買了兩三百對襪,他就與姐弟們拿這些搶購回來的襪子到街上賣,但不敢收取鈔票,只敢以物易物,要人家拿米油來換襪子。
許父是國家公務員,儲了二十五萬英鎊,後來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許父響應,二十五萬英磅換了一些金圓券及國民政府發行的債券,但很快兩者都急速貶值,許父一怒之下,把債券通通燒掉。後來他們一家決定逃亡到台灣時,民國鈔票已通通變成廢紙,一家人的船票都是用黄金買的。到達台灣後,知道黄金重要,全家人總動員每天輪流排隊,購買十分之一錢的黄金(國民政府規定擁有民國身份證者,每人每日可以官價買一錢黄金),或到街上買賣黄金(可能是當年黑市)。
近年津巴布韋亦出現黄金貨幣化的現象,當津幣失去支付功能,以物易物又難以計算兌換數量,部份國民就跑到礦山礦河附近淘金(津國擁有多處蘊藏黄金),花十多小時採挖,獲取丁點兒的金沙金碎,用作交易媒介,在youtube以「zimbabwe gold for bread」可搜尋有關影片。
貨幣不穩影響政權
超級通脹對經濟的破壞,也影響政治,1920年代德國超級通脹導致威瑪共和國被納粹黨取代,民國超級通脹亦成為國民黨倒台的原因之一。1948年初,國民黨試圖力挽狂瀾,解除黄金買賣禁令,準許國民每次最多兌換四十克黄金,上海民眾瘋湧到央行門前排隊搶兌,十多人被擠死,一切努力都挽救不了國民對法幣的信心,法幣崩潰伴隨的是政權的崩潰,兩年後,國民黨失守大陸。
早前在《蘋果》看到一篇《紀念抗戰要尊重歷史》,作者認為國民黨帶領中國抗戰,捍衛中國領土,故擁有統治中國的「合法性」。甚麼是合法性?我們應如何解讀?控制通脹,穩定法幣價值,也是政府重要責任,因為金錢是生活必需品,一國之內只有政府有權發行法幣,壟斷了發幣權,更責無旁貸。把法幣搞到一塌糊塗,變成廢紙,把中華大地變成津巴布韋,以此看,其實亦可以說,當年國民黨已失去統治的合法性。
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