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最重要美國總統選舉,民調機構長時間用了大量資源及最科學化方法來預測結果;可惜是一地眼鏡碎。有分析說是因為網上的同質分享影響了主流媒體觀感以至民調結果。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社交媒體成為了選戰的主要戰場之一,然而,網民只會「讚好」符合自己觀點的內容,相反的意見其實一直都在Facebook(fb)上,只是網民視而不見,不願點擊閱讀。又有社媒專家指,fb用戶還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取消追蹤朋友甚至家人的帳戶,導致吸收新資訊的渠道愈來愈狹窄。這是一種同質化的現象。 以特首梁振英為例,一幀落區時低頭執筆抄下坊眾意見的照片,卻被一些反梁的網民不斷給「嬲」。這些給「嬲」的網民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是否少數人以不斷開戶口來營造「梁特首不受歡迎」的假象?一家電視台竟然加以配合,煞有介事,無批判地把這些毫無代表性的給「嬲」加以報道,令這些所謂「民意」得以放大。說穿了其實是互為壯膽,電視台不願承認梁特首勤力落區及受坊眾觀迎的現實。享用大氣電波的電視台竟淪為抹黑梁特首的系統工程成員。 筆者不止一次上載梁特首到街市、花墟、學校,以至避寒中心及學校比賽場地等照片及影片,街坊及同學(不論是大、中及小學生)都爭着和梁特首合照,鼓勵他及給他Like。但從來不見該電視台有任何正面報道。久而久之,該電視台及其觀眾便自己催眠了自己,以為梁特首真的不受坊眾及同學歡迎。 在這個氛圍下,民調機構便陷入「沉默的螺旋」的困境,支持梁特首的人在受訪時會因為「網上+電視台」的互相哄抬的氣氛下,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正想法。於是民調結果也一如美國大選一樣,未能反映真像。至於在香港打着學術旗號的民調,更是罄竹難書,錯誤之處,筆者多次撰文指出,不贅。 美國大選告訴我們,同質化的社交媒體和只報憂不報喜的某些傳媒,只能催眠自己,卻騙不了選民。結果只有一個︰大跌眼鏡! 原載: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57/20161114/513270/ 圖: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