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穎妍早前寫了一篇關於「洗腦」教育的專欄。她從小接受左派學校教育,但認為學生沒有被成功洗腦。有一點需特別留意的是,她的文章由始至終並沒有批評過左派學校。後來,一名《明報》編輯「小鳳」在《明報》「編輯室手記」刊登文章,對屈穎妍冷嘲熱諷,指她出身的「左派家庭」和「左派學校」為「淤泥」。
筆者認為,「小鳳」對屈穎妍的文章詮釋錯誤。「小鳳」認為屈穎妍自覺是出身「淤泥」,是沒有根據的。首先,屈穎妍從沒有在文章批評過左派家庭和學校,更不用說會認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但「小鳳」卻暗示左派學校的教育是有問題的,法律角度上,可能已經構成誹謗。
不代表《明報》立場 亦難卸責
此外,《明報》總編輯稱「編輯室手記」一直不代表《明報》立場,僅屬編採同事個人意見。此說法或許能令該總編輯自己心裡感覺舒服一點。但法律上,假如員工在工作上觸犯了誹謗,僱主亦有可能因為僱員的誹謗要負上轉承責任。
身為專欄作家,也是一名傳媒人,「小鳳」應對讀者負責。寫文章前,應蒐集足夠資料,仔細斟酌內容後才刊登文章,更應避免文章觸犯法例。「小鳳」這篇文章,明顯是魯莽的行為,法律上有機會構成專業疏忽或疏忽誹謗,實不應在專業的專欄作家身上發生。
道德上「小鳳」亦不應「一竹篙打沉一船人」,貶低所有左派學校。她歧視與侮辱的言論,只會不公平地傷害左派學校及學生。
再者,筆者認為就讀的是甚麼學校根本不重要。筆者年輕時,曾問過父親,將來的人生路他該怎樣走,該選讀甚麽科?該從事甚麽職業?當時父親說,這說不定,視乎你的際遇。那時年少的筆者還未明白父親的意思。
內地畢業生 飽受殖民社會歧視
筆者父親出生於富裕家庭,曾在港就讀傳統名校。在港中學畢業後,到內地中山大學修讀工程。父親在內地大學畢業回港時,香港社會狀況艱苦。雖然父親非常辛勤工作,卻因曾在內地讀書而受到殖民地社會歧視,進不了主流社會。筆者內心很疑惑,父親是個聰明能幹的人,為什麽在香港沒有地位?
現在,筆者的年紀大了,才明白當初父親的話。是否受社會尊重,視乎際遇。筆者眼見左派學校也成功培育出不少社會名人,如董建華和梁愛詩便曾在傳統左派學校培僑中學接受教育。過往五年,筆者也有獲邀到培僑中學的畢業禮,學生的成績也是非常卓越的。其實,左派學校過往是因為受到政治環境的局限才沒有得到發展。筆者在加拿大讀書時,不少加拿大學校都十分歡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學生到當地交流,但其實也只是一場政治騷。
筆者不但不同意左派學校是「淤泥」,更認為所謂的「洗腦教育」也是不存在的。
錢志庸律師
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執委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