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粵港一體化和融合程度不斷提升,有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居住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城市,但港人子女在廣東省卻遇到教育難題,有可能阻礙兩地融合的進程。
現時只有深圳市設立了六所民辦的港人子弟學校,包括兩所港人子弟學校及四個港人子弟班,每年共收約1,600名學生。但根據現時的政策,港澳籍的兒童並不屬深圳市的義務教育對象。換言之,港人子女不能免費就讀內地的公立學校。
目前有超過3萬名港人子女在深圳生活,當局預計到2018年將超過5萬名。由於港人子女不能享受省內的義務教育,而港人子弟學校和子弟班的學雜費每月動輒要數千元港幣,不少父母因此安排子女跨境回港上學。以2014年為例,每天就有超過2萬名跨境學生往來兩地。
這種狀況無疑令跨境學童身心疲累,不利於港人在內地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間接降低港人對國家的歸屬感。筆者在全國兩會上建議當局在廣東省「先行先試」,將港人子弟納入可接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範圍,並在省內大城市增開港人子弟學校、港人子弟班及國際學校,以應對不同的學習需要。
國家教育部在回覆上表明港人子弟在粵接受義務教育權利與內地隨遷子女相同,甚至待遇超過內地非粵戶籍生。截至2014年,廣東省投入3,000萬元人民幣,用於港籍學生學費津貼。未來,教育部將按照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指導廣東省教育部門繼續整合資源,為在粵的港籍學童入學創造條件。
健康的成長環境,更利於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期望當局能加大力度優化政策,為內地及香港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