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擬撥出200億購買60個商舖物業,面積約3,000呎至4,000呎左右,作為増加社福設施之用。此舉出發點本來是正確,但坊間卻出現很多不同聲音。 當局動用如此巨資購買物業甚為罕見,的確引起外界注目。筆者認為,此事港府應慎重考慮。首先,200億購買60個物業,每個價值約3.33億元,以每個商舖3,000呎至4,000呎計算,每呎高達約10萬元,屬於天價。與港府擬選購位於市區偏避地段的物業,其價格差異太大,顯然,構思此方案的官員並不了解商舖市場。 其次,200億款項就算分開3年投入,每年也有66億左右,佔整體舖位成交金額超過1成。此金額投進商舖市場,除了會讓人覺得有托市之嫌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做到不讓外界質疑,誰來執行這項任務?買物業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商舖價格變動很大,買賣價格隨時可超出市價1成。1成的金額就是20億元,市場人士怎不虎視眈眈 ? 再者,執行上會惹來利益輸送問題,原因是港府只會委託幾家測量師行或大型地產代理負責買舖,而代理方面都有自己相熟的地產商或投資者,因此這些投資者手上的物業肯定屬於優先選擇,一些平時人煙稀少的商舖或商埸(俗稱死埸),忽然被政府高價收購,結果死場變成黃金。由於所涉及的利益太大,無論選中哪一個物業,都會引起外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