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數快」爆漏洞,唔知大家開通咗未?我9月30日第一日就開通咗。同事聽說有人被盜之後,潤我話:「好彩我未開,一早話呢啲新嘢好鬼危險嘅喇。」
這種想法完全無知和捉錯用神。被騙的幾位受害人,都無開通過「轉數快」,更無用過電子錢包,就咁被人轉走咗。換個角度講,恰恰因為他們不用,騙徒才可以輕易冒用其身份去開電子錢包。你好似我咁,「轉數快」開通第一日就走去用,咩鬼電子錢包都開晒,騙徒再想冒用我的身份去開,發覺已經開咗並綁定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咁反而無機可乘。
內地堵漏 港未借鑒
此事給我的啟示:當一項新技術出現,好似炸彈,唔用隨時比用更危險,唔用一樣會爆炸,而且你連咩來都未知。用熟咗,你自己識拆炸彈。
不過不得不說,香港電子錢包開戶過程太簡單了,只要身份證照片和銀行戶口就得。內地早年都係咁,現在一早唔可以,起碼都要手持身份證照片一張,有些更需要錄活人視頻確認身份。類似香港今次出現這種漏洞,內地基本都堵塞咗。例如電子錢包連接銀行卡時,驗證碼必須發到用戶在銀行登記的電話號碼,加上內地電話實名制,基本堵塞了類似漏洞。當然,內地也是不少人付出過代價之後,才堵塞這些漏洞的。如果香港會咁做,今次的案件根本不會發生。可見香港在發展金融科技上,完全不懂借鑒其他成熟市場的經驗,談不上什麼「後發優勢」。
放大私隱 作繭自縛
「轉數快」被盜給我們的警示,是現實並不是我們在新技術上衝的太前,而是落後得太多。我相信香港現在有的諸多漏洞,是因為配套技術做得不足。例如數據開放,諸如巴士的實時信息,現實新巴城巴和九巴都有各自的程序可以查到巴士抵站時間,但你會很奇怪:點解要分開兩個APP呢?在其他地方,類似數據都可以打通查詢,例如地圖上面直接顯示巴士抵站時間,內地很多微信服務號都可以查到,因為這些數據是開放的。偏偏香港要不開放。
香港想在金融科技上急起直追,但配套基建太差。周邊地區內地、台灣、新加坡,過去多年都積極推動數據開放,手機實名制等配套,今天看來,是與近年的資訊科技、金融科技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人事事將「個人私隱」無限放大,似乎自己搭的巴士幾點到站都是「私隱」,到頭來只是作繭自縛。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原圖:「轉數快」宣傳片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