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大灣區建設對教育界的機遇

2018.09.11 19:05 時事 穆Sir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自2017年初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推出以來,在今年8月份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正式對灣區不同的事務展開工作。 大灣區建設的概念講求的是協同發展,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保障、教育合作等方面,廣東省以及港澳特區不再是以「單打獨鬥」的方式發展競爭,而是應該朝着「1+1>2」的模式合作。 而在整個灣區發展的大氛圍之下,上星期四下午*,筆者有幸參與由《大公報》編輯部與中聯辦教科部合辦的《大灣區發展與香港教育機遇座談會》,得着頗多。會上不少校長從整體香港的教育制度、考試制度以及統籌內地交流團的角度出發,從宏觀角度分析在粵港澳大灣區下香港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及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 筆者作為一位90後前線老師,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一番看法。首先,在考察交流團上,以往筆者求學階段也參加過不少內地交流團,這些交流團目的地往往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不但距離比較遠,而且與香港同樣都是大城市,對本港的年輕人震撼不大。而且交流中需要運用普通話。但在大灣區內,交通上到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而且語言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灣區不少地方都是以粵語作為交流的語言,更加有利於香港年輕人與內地同胞交流。 更重要的是,在灣區內的9+2城市群中,除了港澳特區之外,根據中國最新的城市分級名單,已經包括了一線城市(廣州、深圳)、新一線城市(東莞)、二線城市(佛山、珠海、中山、惠州)以及三線城市(肇慶、江門)。對於學生到內地認識國情已經是一個十分綜合立體的體現。 筆者認為,香港學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交流的增加固然對他們認識國情有幫助,不過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前線教師首先必須對灣區以及內地發展有更多的認識,才能有效地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這樣的交流才真正有意義! 作者:穆家駿 中學老師 *編按︰原文刊登日期為9月6日 原載: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9/06/PL1809060006.htm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mainland/text/2018/0105/137507.html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519/3452028.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