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新幣換舊幣,政府可以從人民身上徵收一次性重稅,增加國家收入,這是很多統治者的邏輯。現代政府通過印鈔實現這種邏輯,古代政府則以降低貴金屬錢幣的成色去達成。政府以為,除了他們,沒有人擁有貨幣發行權,人民只可接受,不能反抗。
公元60年開始,羅馬帝國政府因為入不敷支,開始將銀幣「德納留斯」與「奧烏里斯」金幣的成色降低,含金含銀量逐漸減少,混入其他賤金屬,但刻在錢幣上的面值卻提高一倍,帝國政府以為將成色較低,面額較高的金幣銀幣,混進舊有成色較高的錢幣,兩者同樣會並行流通,自己的收入就會上升,政府的財富就會增多。
降低成色 增加收入
不過,這種企圖以權力無本生利的行為,不久就激起市場反擊,先是帝國各地銀行暫停營業,拒絕政府人員用新幣兌換舊幣,後來政府強逼銀行復業,違者嚴懲,市場就以新一波的行動回應。人民雖沒有鑄幣權力,卻可以將自己生產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加價,結果激起物價飛升,即現代人所稱的通貨膨脹(Inflation)。
我們都知道嚴重通脹的殺傷力,可以短時間內令貨幣急貶,捲走財富,但有一點較少人知道的是,嚴重的通脹同樣會增加政府的運作成本,因為政府人員也需要倚賴貨幣生活。由於物價飛升,羅馬軍人收入變相減少,為了穩定軍心,政府只好加薪,但加薪需要更多金錢,財政收支未見改善下,只能進一步降低金銀幣成色,進一步提高面值,形成惡性循環。政府企圖以印鈔增加自已收入,卻事與願違。
通脹令政府運作成為愈來愈高,帝國軍隊帶著政府發放的軍餉,每到一處維持公共安全,都需要購物消費,維持生活,當地人知道軍餉的成色已經降低,就提高物價數倍。政府無計可施下,唯有實施價格管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物價詔令》,政府以為用法律強制為市場定價,就可以制止通脹。
強制定價 制止通脹
但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不是零成,當物價受制法律,生產變得無利可圖,甚至要虧本,付出勞力,沒有相應回報,市場出現了停產、減產,生產者只生產足夠自已生活所需的商品,國家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彼此交換商品時,不再使用政府錢幣,最初以物易物,但商品品質標準難定,相對之下,黄金、白銀質地均一,易於切割,貨幣功能慢慢走出來,到了帝國末期,政府發行的錢幣基本上已失去所有價值,金銀成為唯一貨幣。
民國崩潰 經濟崩潰
日光之下無新事,中華民國走過的路與二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1947年頒布《經濟緊急措施方案》,其中有兩條尤值得留意,一是禁止黄金買賣,希望透過去將黄金列為非法,可以逼令人民使用法幣交易,令法幣不致失去價值;二是物價管制,對棉花、食油、燃料等,均由政府決定,結果國家經濟進一步受到破壞,例如布廠需要從外國進口棉花生產,但布匹價格受管制,外國原料入口價卻上升,嚴重虧損下,布廠相繼倒閉。餘下的故事就不用多說了。民國的崩潰,除了戰爭,也是政府管治不善,經濟崩潰的結果。
圖:
http://reelfoto.blogspot.hk/2011/09/henri-cartier-bresson-looking-back.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