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世界上除中國和德國以外,第三個建立官窯制度的國家,法國之所以能自我研發及燒製瓷器,完全是因為1765年在利摩日 (Limoges) 發現了瓷土;此後當時法國官窯「賽佛爾皇家瓷器廠」 (Manufacture Royale de Sèvres) 所用的瓷胎,都是由利摩日供應的。
利摩日就是法國的景德鎮,窯廠林立,十九世紀末,李安納‧班納度 (Léonard Bernardaud) 已入行,在這陶瓷之都當窯工;直至1900年時,李安納收購了一家窯廠,改名「柏圖」,才有自己的品牌。此窯最突出之處,是早於1949年,已建了法國第一座24小時運作的龍窯,又改柴窯為天然氣窯;是環保生產的先驅。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李安納的孫子皮亞 (Pierre Bernardaud) 把業務重組,將窯口生產,由手工拉坯改為機器壓力注漿了,當時亦是自動生產的先驅。
[caption id="attachment_1820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4"] 柏圖窯傳統法式皇家紋飾盤[/caption]
柏圖窯的製品,細膩精緻,自品牌創立後,即成為歐洲某些國家的皇家御用瓷。時至今日,則是名廚店與五星級飯店的指定用瓷。但其實柏圖窯最負盛名的,我認為並不是什麼御用瓷,比他家更高級的茶具、餐具比比皆是。此窯口最值得稱道者,為多年來都喜與國際知名藝術家、畫家合作,將繪畫藝術溶入陶瓷藝術。例如俄裔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大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等四十多位世界頂級的藝術家,都和柏圖窯有合作關係。
[caption id="attachment_18208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36"] 趙無極的火(左) 天(中) 土(右)[/caption]
四十多位藝術家之中,有兩位華人,其一是大名鼎鼎的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Zao Wou-Ki 1921-2013);他祖籍鎮江,留學、定居、創作於巴黎、他的畫作揉合國畫、書法與抽象畫的構圖,最具現代法國風格但又完全符合中國傳統。很少有藝術家能駕御兩種傳統。他曾獲法國頒授多項榮譽勳章和院士銜,2013年在瑞士病逝。他為柏圖窯創作的三隻命名為「火、土、天」(Pierre de feu, de sableet de ciel) 的盤子,充滿動感和鮮艷色彩,任由顏色流淌,營造微妙的效果。真是一件彰顯中國傳統山水畫及西方抽象概念的作品。2012年他還未過世時,有一套五張的版畫在蘇富比上拍,當時無人問津,相信如今日再現,應是競拍對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18208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林明弘的「阿嬤的花布」系列[/caption]
2013年柏圖窯為慶祝150周年,和以「阿嬤的花布」登上國際藝術舞台的台灣藝術家林明弘 (Michael Lin) 合作,推出系列餐瓷。林明弘是當代視覺藝術家,在台北、上海和布魯塞爾生活和工作,擅長將傳統臺灣紡織品的圖案和設計應用和重構公共空間的巨大繪畫裝置。作品曾在東京、北京、里昂、溫哥華、新加坡展出。
[caption id="attachment_18209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33"] 沙基士Kintsugi 系列茶具二款[/caption]
引起我注意柏圖窯的,其實是出於我最近收藏的一隻柏圖窯和土耳其裔法國藝術大師沙基士 (Sakris 1938- ) 合作的 Kintsugi 系列盤子。Kintsugi 就是日語的「金継ぎ」,即是用金併合之意;又稱「金繕い」(Kintsukuroi) ,即是以金修復之意。是日本傳統用金掩蓋裂縫的陶瓷修補技術,這種把瓷器和復修兩種藝術結合,非常有禪意。 我從前在《 破爛的藝術》談過。沒想到沙基士居然會用完好的瓷器,重現了「金継ぎ」味道。沙基士真不愧為擅用各種媒體和彩料創作來表現不同人文精神的藝術家。
[caption id="attachment_18209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沙基士Kintsugi 系列盤子[/caption]
圖: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