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份市民均需要跨區上班下班。每日由新界出九龍、香港上班的市民,如果是乘搭港鐵的朋友,等多兩班車可謂基本常識,但如是以巴士上班的話,則塞車基本成為其生活寫照,由新界往港島的市民更必須最少連過兩關,通勤時間絕對已可前往一轉台北或泰國。
政府措施未有著落
就此,政府多年來提出不少措施,包括「紅加東減」等,惟多來年均未有著落,塞車情況自然一如既往。轉眼間,明年政府便可收回大老山隧道的專營權。三條過海隧道及三條沙田出九龍隧道中,政府除西隧外已握有其五。在有更大空間的前題下,政府除了以補貼西隧減少用者的隧道費,分擔其餘兩隧的車流量外,也可有更多空間推出更多合適的方法,儘快為市民解决困擾多時的塞車問題。
現時政府正研究調整不同隧道,以及不同類型車輛的收費,例如考慮提高紅隧收費,也考慮提高私家車、電單車等收費。不過,鑑於現時塞車情況主要在於上、下班時間。故政府應考慮採取分時段調整收費,將對市民的影響減到最少。長遠而言,政府也理應儘快全面採用電子收費,既可有助縮減時間,又可在繁忙時間與非繁忙時間之間的時段引入遞增的隧道費水平,解決調整收費前後有司機故意增減車速的安全問題。
政府應對症下藥
其次,儘管政府調整收費,不過若接駁隧道的道路配套不善,分流以後產生塞車情況,也同樣未能做到有效分流。就此,政府的中環、灣仔繞道工程雖然將於2018、19年完工,惟其他隧道也有出現相關問題,故政府也該對症下藥。
整體而言,政府調整交通的戰略或許不應只守在六隧的範圍之內。例如大欖隧道的車費調整,相信也有效分流來自北區的交流壓力;而在關注到相關海上行業及環境的前題下,政府亦可進行第四條海底隧道的可行性研究。不過更重要的,其實是政府理應考慮不少坊間人士的意見,處理好「供應管理」的相關問題,推出更多措施鼓勵市民乘搭公共交流工具,否則道路的增長永遠也追不上汽車的增長,加上新界多個發展計劃上馬,進一步增加道路壓力,問題只會無日無之。
原圖:Now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