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問題死結難解,截至今年中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約28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約20萬人屈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時表明參選目就是跟大家「同行」,基層市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新政府上台不足3個月已在住房問題上表現進取。繼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增加土地供應後,又推出由社聯牽頭的共享房屋計劃、倡議「貨櫃屋」概念等,效率之快,值得一讚。
特區政府打破慣用決策模式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不少劏房戶視共房計劃為一道曙光,儘管計劃僅提供500個過渡性住宅單位,杯水車薪,但特區政府總算努力打破了慣用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特首及官員在走入民間聆聽民意後,果敢吸納民間智慧,短期釋放住屋空間,不單為社會帶來驚喜,也發揮了官、民、商理性務實合作同行的示範作用。
眼前,主流社會對共房計劃受落,政府必須做好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免得冗長的程序處理,令合資格人士等了又等;同時也應想方設法擴大計劃規模,照顧更多有需要人士。此外,政府也要明白「長貧難顧」的現實,不能單靠業主的善心,相反要主動研究補貼方案,讓業主能獲取較接近市場水平的租金,加大參與計劃的誘因。
事實上,社區及業界紓解住房問題的點子尚有不少,政府團隊必須繼續用心聆聽民間呼聲,認真優化構思,拆牆鬆綁,包括研究改裝工廈作中轉屋的可行性等。長遠而言,積極覓地建房才是解困之道,政府必須有智慧在政黨、居民和利益團體之間做好斡旋工作。
作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原圖: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9/22/HK1709220001.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