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簡單說,就是水、陸兩條外銷路線,陸路即是指古老的「絲綢之路」。自西漢張騫通西域後至盛唐,開闢一條以運銷我國絲綢為主,由長安經新疆到波斯,再由波斯經敘利亞以及地中海各國的商路。但自八世紀末開始,我國陶瓷作為新興國際貿易外銷商品之時,從唐、五代到宋,絕大部分陶瓷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往各國的。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實際就是「陶瓷之路 ——The China route」。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0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5"] 越窯青瓷四系瓶 (左) 及執壺 (右)[/caption]
當時幾條海上陶瓷之路,皆自長江以南諸港出海,其一向東至日本。其二向東南至菲律賓,以菲律賓的馬尼拉 (Manila) 為中轉站,連接澳門以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 (Acapulco) 港。以馬尼拉為基地的葡萄牙人,從中國購入絲綢和瓷器等,再將之運往墨西哥轉售,並運回大量的白銀,回到中國再購進貨品。其三向南經南中國海到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再向西經過馬六甲海峽 (Strait of Malacca) 至印度洋,航行至印度、阿拉伯地區直至非洲東海岸。其實在東漢後期,羅馬帝國的商人,已經可以由海路到達中國進行貿易了。中國商人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 (Sumatra) 到印度,並且採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 (Cairo) 港或經波斯灣 (Persian Gulf) 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塔基雅 (Antioch 或 Antakya,位於土耳其),再由希臘及羅馬的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Alexander)、加沙 (Gaza) 等港口經地中海 (Mediterranean) 運往希臘、羅馬的各大小城邦。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0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18"] 龍泉青瓷大盤 (左) 及 三足爐 (右)[/caption]
當時中國瓷器的輸出,青瓷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主要品種是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三彩陶器、長沙窯釉下彩瓷等。越窯青瓷在九世紀,不但風行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印度、埃及、伊拉克一帶,而且在紅海沿岸的蘇丹古代港口埃得哈布 (Hadarba,即今之哈拉伊卜 Hala'ib或Halayeb)和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 (Kenya) 曼達島 (Manda) ,坦桑尼亞 (Tanzania) 的基爾瓦地 (Kilwa或Kisiwani),都有發現唐代越窯青瓷的殘片或完整器,越窯青瓷在當時,真可謂是譽滿地天,無遠弗届了。迄宋、元之際,龍泉青瓷迅速崛起,取代越窯成為最受歡迎的瓷種,越窯才慢慢消沉。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0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5"] 紋章瓷盤 (左) 及克拉克瓷大盤 (右)[/caption]
明初永樂、宣德時期,則以青花瓷作為外銷瓷的主要品種,其造型極力模仿西亞地區穆斯林的日用金屬器皿,如軍持、執壺、扁壺、西帽洗、無擋尊等等。從明代中期開始,景德鎮已習於接受外國訂燒瓷器,按要求專門生產,特別是正德、嘉靖以後,中國和歐洲直接通商,工匠們更刻意迎合外國市場的要求而專門生產適應外國市場所需的瓷器。例如當時盛行一時的紋章瓷、克拉克瓷等,就是根據歐洲市場的需要訂燒的。雖然在製作上採用中國傳統技法,但紋飾、布局、造型已非中國風格,而是專為外銷而設計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0"] 奈良三彩 (左) 及 波斯三彩[/caption]
話雖如此,但中國制陶瓷技術對外國影響甚深,最顯著的,莫如直接改變或改進了外國陶瓷技術,例如唐三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仿製過,朝鮮燒製了「新羅三彩」,日本燒製了「奈良三彩」,而埃及也燒製了「埃及三彩」(波斯三彩)。而在歐洲,荷蘭仿中國青花的「特爾夫特」荷蘭青花(Delftware) , 在世界瓷壇上也享譽甚隆。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13"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5"] 西方風格的唐代青釉鳳首龍柄壺 (左) 及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右)[/caption]
中國瓷藝更擅長將異域文化融入傳統風格之中,例如唐三彩陶器中,往往充滿異國風情。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青釉鳳首龍柄壺,外形及紋飾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王朝 (Sassanid Empire) 的風格,但那鳳首和龍柄,卻又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巧妙地把外來文化和傳統藝術結合起來的手法,在元明清三代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14"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4"] 瓷器上的寶相花[/caption]
沿着絲綢之路也從西方傳入中國没有的樂器、舞蹈,動植物如鸚鵡、獅子、葡萄、石榴等,也成為瓷器裝飾藝術的常用題材。甚至連宗教紋飾亦有套用,例如幾乎凡彩瓷必用佛教代表聖潔、莊嚴的「寶相花」圖案作裝飾,「寶相花」實則是印度蓮花。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在1545年和1548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繼在美洲的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發現了大型銀礦。16世紀到18世紀200多年間,美洲的白銀產量為16世紀/17,000噸,17世紀/42,000噸,18世紀/74,000噸。佔全世界白銀產量的百分之八十強,並以之為貿易貨幣。中國以絲綢、茶葉、陶瓷,通過「絲綢之路」吸入大量白銀。估計當時存入中國的白銀,佔世界總產量的33至50%, 而中國當時產能佔全球GDP的30%。以我國今日海陸空交通的發達,以及社會的進步,和國家對貿易的促進;今日再推行「一帶一路」戰略,未知結果可否超越從前?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4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16"] 「特爾夫特」荷蘭青花多管瓶[/caption]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邢窯白瓷盒)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