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A股在1990年出世,二十五年來,有起有跌,但真正稱得上「股災」,我看,這還是第一次。六月中以來,在短短半個月內暴瀉40%市值,加上過千家公司停牌,這不是股災是甚麼?
自從人行行長周小川呼籲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之後,人民銀行、中證監等監管機構頻頻出招,五花八門,令投資者目瞪口呆,眼花繚亂;期間,還數次將之跟1998年香港政府打大鱷之役相提並論,現在就先讓我們重溫一下。
港府當年打大鱷也被批評
1997年股災,源於東南亞金融風暴,George Soro等國際大鱷炒家圍攻,泰國、印尼相繼失守,被迫放棄固定滙率,食過番尋味,大鱷轉而衝擊香港,手法是低息借入港元,外滙期貨沽港元,拋空股票期指,散佈謠言,令股市暴跌。
起初,任志剛狂加息對付,隔夜錢由9%扯高至300%,但這是飲鴆止渴,樓市冧,股市冧;直至1998年八月,港府重拳出手,買港元,揸期指,動用外匯基金1,000億元,掃藍籌股,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指數升回至11,000點,期間再利用改例,大加期指按金,調低持倉申報額,再加上俄羅斯金融公司出事,才令大鱷認輸離場。
我還記得,在政府出手期內,當時大部份輿論、報章都批評政府干擾市場,指控違背自由經濟等等,情況有點像今天批評中國政府一樣,因此,撥亂反正之後,我相信評論會轉過來的。
至於這次股災,我覺得無需過於複雜化,元兇主要兩個:
內地監管部門可向港學習
一、成也資金、敗也資金。在短短三個月內,上證指數由三月開始約3,200點一口氣升至六月中的5,166高位,升幅達60%,誰不心動,在官方媒體吹捧下,群眾相信牛市是國家政策,為加大加速回報,兩融(孖展是融資,沽空是融劵)活動大幅增加。今年三月份,孖展總額激增至六月高峰的二萬三千億元,與此同時,也抽乾了市場資金。
二、高處不勝寒。上證A股,撇除估值偏低的金融股,平均P/E超過40倍,深圳A股60倍,創業板更過100倍,AH股差價擴大至40%溢價,造就了大戶埋單計數,套現離場的大好機會;其中最大禍心是只有五年歷史、在2010年才正式推出的「融資融劵業務」,特別是三大期貨指數,滬深三百、上證五十及中證五百指數期貨,要深度檢討,並要改善監管規則。
在監管機構連環重拳出擊後,再加上希臘債務問題達成協議,風浪不會拖得很久;但在這次股災後,投資者要吸取教訓,內地監管當局也要從中學習,招數不用多,太花巧反而累事,內地應多向比較成熟的香港股市監管部門學習,進一步市場化、規範化、法制化。
圖:無綫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