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思想停留在2019的人

2025.11.28 18:00 博客 徐韋

《德國之聲》近日一篇訪談,描繪了兩位曾因違反《香港國安法》而入獄的年輕人,在出獄後所感受到的沉默與疏離。然而,這篇報道除了延續一貫的悲情敘事,更揭示了一種長久存在的心態——一些人始終拒絕承認香港早已走出混亂,邁向穩定。

其中一位女受訪者郭文希,2021時只有18歲的她因涉「光城者案」入獄,今年4月出獄後表示「自由變成了沉默」,並形容城市「變得陌生」。但說白了,不是香港變了,而是她停留在2019年那個以為街頭抗爭能換來「自由」的時間軸上。今日的香港,港鐵照常運行、公司如常營運、街道依舊人潮洶湧。這不是一座「面目全非的城市」,而是一座在擺脫混亂後重新找回秩序的城市。只是她無法理解,因為她曾以為「混亂就是自由」。

郭文希抱怨「很多店變成了中資企業」,但當年又是誰鼓動外資撤離?誰不顧一切,試圖動搖外企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如今的結果,難道不是她當年那群人在街頭所追求的?她還說「只要人一多我就喘不過氣」,筆者深信那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她自身的心理困境。沉溺於過去的悲情,只會讓人愈走愈窄。

再看另一位男受訪者,身上刺著「煽動罪」、「香港人」,以及自己曾經的囚犯編號,視為所謂「信念的印記」,堅持留在香港以「見證」為名,卻又抱怨走在街上受到注目,甚至感到恐懼與焦慮。正如他當年選擇觸碰法律紅線,今日刺上「信念的印記」,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自言自2022年出獄後已被警察截查逾百次,認為這是「每天都在提醒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顯然,他仍將自由理解為「想怎樣就怎樣」,那不是自由,而是自毀。真正的香港精神,從不把犯法當作勳章。

《國安法》之後的香港,確實變了,更安定、更繁華。那些仍沉迷於「抗爭回憶」的人,只是不願面對這個事實。他們以「沉默」包裝失落,以「見證」掩飾逃避,這種仍將「自由」等同於「對抗」的人,不過是拒絕成長。他們的不滿,源於失去一種「特權」——那種以道德為盾、以違法為榮的「特權」。

歷史不會等待那些沉醉於過去的人,坐過牢不可恥,停留在牢裡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囚禁。可惜,對某些人而言,幾年牢獄也未必能讓他們學會成長。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