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放假自由背後的制度悖論

2025.10.10 10:23 博客 林暉

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內地旅遊市場再創佳績,全國接待遊客人數屢破新高。然而,人山人海、景點擁堵、交通癱瘓、服務品質下降等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少旅客感嘆「放假如受罪」。熱鬧背後,是假期結構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一邊是全民集中放假所帶來的社會資源擠兌,一邊是法定帶薪年假長期「紙上權利」的尷尬現實。

早有學者與公眾倡議,與其維持「黃金周」這種「全民趕集」式的休假模式,不如將假期「化整為零」,推動帶薪年假制度全面落實,讓民眾自主選擇出行時間,實現錯峰旅遊。理論上,此舉既能提升旅遊體驗,亦可平衡經濟效益,避免節日期間供需失衡。然而,這一理想圖景的實現,卻面臨兩大現實障礙:其一,中國社會重視節慶氛圍與家庭團聚,黃金周的集體放假具有強烈的文化與情感共鳴;其二,家庭成員需協調時間共同出行,若年假各自安排,難以實現「全家出遊」的願景。

但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年假真的能自由選擇嗎?眾多現實案例揭示,對大多數打工仔而言,「帶薪年假」仍是一項難以觸及的奢望。

根據《法治日報》2023年的調查,不少企業將年假「打折」、強制拆分、甚至以「曠工」威脅阻撓員工休假。山西一位醫院職員工作多年,年假僅能休三四天,且超過五天幾乎不獲批准;江蘇一位職工離職時才被告知「半年只能休2天年假」,完全違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中「連續工作一年以上即可享5天年假」的規定。人社部數據更顯示,近半數職工未能享受年假,民營企業員工平均年假不足4天,遠低於法定標準。

為何法律明文保障的權利,落地卻如此艱難?原因多重。其一,部分企業為壓縮成本、確保產能,將員工休假視為「人力缺口」,寧願支付三倍工資也不願安排實際休假。其二,勞動者出於對職位穩定、績效考核的顧慮,往往「自願放棄」休假權。其三,社會整體尚未形成尊重休息權的共識,監管執法亦顯薄弱,導致違法成本低,守法意願弱。

黃金周化整為零的好與壞

因此,與其爭論「黃金周存廢」或「化整為零」,不如回歸問題本質:與其取消黃金周,不如先落實年假。黃金周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年假制度失靈的「補償機制」——當多數人無法自由休假時,集體長假便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

要破解此困局,需系統性改革。首先,應修訂《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明確「實際休假為原則,金錢補償為例外」,並強化行政執法,對違規企業提高罰則。其次,加強勞動監察主動巡查,暢通投訴與仲裁渠道,保障勞動者無懼報復地主張權利。再者,推動企業文化轉變,將員工休息視為提升生產力與幸福感的必要投資,而非成本負擔。

更重要的是,社會需重建對「休息權」的價值認同。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言:「科學與哲學來自閒暇。」休息不僅是工作的副產品,更是個人發展與社會文明的基石。當我們談論如何放假,實則是在探問: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是人人疲於奔命、假期如戰場的「過勞國度」,還是尊重個體節奏、享有真正閒暇的文明社會?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