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撼動中國製造完敗?印度被現實打臉

2025.03.28 23:00 博客 隻抽俠

美國雖然對中國製造業虎視眈眈,卻因受限於客觀條件,只能耍下流興關稅。印度則不同,在擁有相對低廉勞動力下,有潛力發展製造業。所以印度於2021年,發起一項230億美元計劃——生產關聯激勵 (PLI) 計劃,富士康等750間公司有份參與,印度希望趕在2025年前,將製造業佔經濟比重增至25%。

這項計劃至今已推行4年,印度當局曾承諾,參與計劃的企業如果在一定期限之內達到特定生產目標,便可獲得現金獎勵。

想從中國手中奪走企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據《路透社》報道,印度商務部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10月,參與計劃的企業,合計生產價值約1,519.3億美元的貨品,僅僅達到當局預設目標的37%。同樣,印度當局對外發放獎勵金的目標達成率亦不到8%。據知,莫迪政府當前已決定放棄計劃,不會從既有的14個試行產業擴大,生產截止的日期亦不被延長。

「印度製造」之所以矚目,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國家,近年來不斷打壓中國,奈何「中國製造」鋪天蓋地,儘管想減少依賴,卻是難以斷捨離。所以,當印度銳意與中國一較高下時,西方彷彿見到希望、看到救生圈,紛紛希望印度能打救他們,令他們擺脫「中國製造」。

產業鏈配套更重要

結果是希望變失望。報道中提及除了製藥及手機製造,有提振成效之外,在鋼鐵、紡織、太陽能板製造等,都難與中國匹敵。

其實要發展製造業,不是人多就好辦事,產業鏈的配套,更是重中之重。外媒《Business Insider》近日便刊登了美國商人Michael King的訪問,當中談及了他擁抱「中國製造」的原因,除了價錢吸引之外,生產線的上下游完善、以客為先的態度,令到Michael在美國關稅政策下,仍忠誠於「中國製造」。

回顧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後,便專注於世界工廠的定位,24年的扎下的根基,假如印度圖用4年時間,便可與中國比肩,說得白一點,就是癡人說夢。還未說素有意見認為,印度對待外資並非友善,當然這或只是一家之言。但這次有傳振興「印度製造」觸礁,又是否與之有關?

惟有在現實中碰壁,才能讓人客觀地認識自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同一道理。假如印度欲在製造業上與中國較勁,要花的心力、時間,豈能是短短4年?當然,或許在全球針對中國的氛圍下,壯大了莫迪政府的雄心,但有理想卻沒有周詳計劃之下,徒勞就是最好的形容詞。

今日這一巴掌,捱摑的不是印度製造業,而是印度政府的急於求成,更搧醒了一眾渴望挑釁中國的西方國家。

原圖︰新華網

http://www.news.cn/photo/20250307/6ee2e667d6d64533b9cb40f37c5c6c0e/c.html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