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帶給全世界最關鍵的信息,會議之後就連香港也不時有聲音談及改革,無論是各大政黨或者意見領袖都紛紛高喊改革,但表達立場之餘,是不是真正可以為香港開啟一場改革之路?這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三中全會的會議決定文件全稱叫做《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字字句句都說明為了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國都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筆者以為,香港是國家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又是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之一,在這場改革的浪潮當中是不能避免。
市民期望,特區的管治團隊展示出高昂的改革意志。早在會議之前的五月初,當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主管創新科技及工業的孫東局長,以及負責文化、體育及旅遊範疇的楊潤雄局長的時候,就已經勉勵兩位局長「要在變革中實現大提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月23日上京期間再獲夏主任安排見面,夏主任進一步明確表示「希望香港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希望香港「透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連續兩個「希望」代表著中央對香港過往的施政表現不能完全滿意,認為香港應該有更加深化、更加明快的改革步伐。由此可見,中央對香港近期的言論句句不離改革!因為中央見到香港由曾經充滿活力的東方之珠發展至今,需要一場徹底的改革才可以再創新的高峰。
香港由漁村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也離不開一次次轟動社會的改革,回歸前的1970至1980年代左右,創立廉政公署、推動九年免費教育、興建地下鐵路等等,這些革新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生活,也直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回歸之後的香港並沒有停止改革的步伐,第一任特首董建華針對樓價高企的問題推動過八萬五公屋建屋目標,針對公務員行事僵化作風而推出政治問責制等改革措施,姑勿論成效如何,總算為成功作出嘗試。近年香港因應社會出現的國安風險,也在中央指導下快速完成多個選舉制度的改革。
改革總來都是知易行難,因為改革意味著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會影響到既得利益者,因此肯定面對巨大阻力,但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整體社會的更大利益,因此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班子,充分調動整體市民的參與程度,再加上有靈活的調整機制同高透明度的決策過程,當然不少得充分的資源投入,五種因素共同配合,大多數的改革都可望成功。
作為市民,我只能議事論事,而特區政府執掌社會權柄,更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應該盡快啟動改革來解決一些阻礙香港發展的重大問題。放眼今日香港,無論在經濟、政治、教育、科技發展、房屋、商業政策等等方面都見到有急切進步的需要,香港實在不能夠再繼續深度沉溺在過往的輝煌歷史,應該放眼未來思考如何令香港再創輝煌。
綜觀香港各界的部分言論,似乎社會仍未完全意識到中央政府對香港推行改革的高度期待,似乎他們仍然維持過往的思維,認為國家將要啟動新一輪更加深入的改革,香港應該加以留意從中捕捉機會才可以「搵到食」。
我們作為香港的持份者,應該意識到自身需要參與到這一場全面深化的改革當中,並認識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當中,需要包括香港在內一起努力。香港人若繼續以旁觀者的心態對待這場深化改革,那香港的再創輝煌將無從說起。特局政府將於10月份發表施政報告,香港市民期望治港班子正面回應改革的訴求,帶領香港開創新天。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