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立法會通過了一項重要法案,將存款保障計劃的保障額度從現有的50萬元提升至80萬元,並定於10月1日正式生效。這一舉措得到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的高度評價,認為這將進一步增強存款保障計劃在金融安全網中的作用,不僅加強了存戶的信心,還強化了銀行業的防禦能力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從而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在肯定這一積極變化的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到香港投資市場的多元化現狀,以及中小型券商面臨的挑戰,特別是投資者保護的問題。
存款保障計劃的提升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反映了政府對金融穩定和公眾利益的重視。在金融體系中,存款是最為基礎且廣泛的金融工具之一,其安全性直接關係到廣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存款保障額度,意味著即使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如銀行倒閉,存戶也能獲得更高程度的資金保障,這無疑有助於提升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任,減少因恐慌性提款而導致的系統性風險。
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投資管道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將資金投入到股票、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上。這一趨勢使得存款保障計劃的提升雖然重要,但已不足以全面覆蓋市民的投資風險。特別是香港的證券戶口,其受投資者賠償基金的保障上限自2020年1月1日起已提高至500,000港元。這一提升體現了政府在投資者保護方面的努力,但面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潛在風險,這一保障水準是否足夠,值得深思。
技術要求提升 小券商難適應
中小型券商在香港金融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但隨著政府對證券交易技術要求的不斷提升,如要求惡劣天氣下如常交易、深化與內地的互聯互通等,這些券商面臨著巨大的技術升級壓力和運營成本挑戰。這無疑將加速市場的優勝劣汰,一些技術手段落後和實力不足的中小券商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未雨綢繆,考慮增加投資者賠償基金的賠償上限,顯得尤為必要。這不僅能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避免因小型券商倒閉而蒙受損失,還能增強市場對香港金融監管體系的信心,維護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
本地證券商倒閉潮近年愈演愈烈,2022年有49間券商倒閉創新高後,2023年再有30間結業。今年首季則有10間證券商公布自願「停止」營業,另有4間公司公布自願「暫停」營業。其實相比起內地和其他地方,香港存在的中小型券商是比較多的,很多券商根本難有生存空間。如果在這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中保障投資者,是當局必須重點考量的。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林暉 時事評論員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