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很多社交生活的限制都被取消,與內地及海外的聯繫亦逐步恢復。本來人們預期:香港的旅遊業、餐廳業與零售業,應很快可以恢復昔日的興旺,香港人應該又有好日子過。
很可惜,通關復常後一年,這些一度被寄望很高的行業,境況不但沒有改善,而且經營得比疫情期間還要困難。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業潮正在步步進逼。
有人認為,這是來港旅客購買力下降所致;亦有人認為,這是過多港人北上消費所致;更有人把矛頭指向「地產霸權」,認為是租金過高所致。
前兩種推測確有其道理,來港旅客消費方式的確與以前不一樣了,熱衷於買名牌的人少了,喜歡拍照及與社會有深度接觸的人多了。這是正常的發展,關鍵是我們能否調整經營方式去適應新一代遊客的不一樣需要。
另一方面,內地的服務業的確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價錢平,質素佳,服務好,港人選擇趁假期北上消費是很自然的事。人家進步得快,我們應迎頭趕上,而不是怨天尤人。把競爭力不足歸咎於租金過高似乎與事實不符。
現實是商舖的租金,近年一路都在往下調整,已跌至逾十年的新低。租金能維持在甚麼水平,素來都不是業主單方面「話事」的,而是由生意好壞決定的。經營者生意好,賺到錢,業主才有條件加租。如果經營者生意難做,業主還不肯減租,其店舖就一定租不出。
經營者如果不是健忘,又肯說老實話的話,租金高的年代,大都是他們生意好,賺大錢的年代。現在租金跌破十年新低,對生意卻幫助不大,因為生意好壞才是租金高低的成因;是前者決定後者,不是由後者決定前者。所以,做生意的人只望遇到好生意的環境,而不想遇到低租金的環境。
現時,香港有些正在招租的商場,頭半年免租,業主還提供數以十萬計的裝修津貼給租客,卻一樣沒法租得出,反映租金高低並非決定性的因素。
香港的零售業之所以會落入這樣的田地,是因為以前的生意太容易做,所以競爭力日漸退化。現在內地的同行追上來了,香港的優勢不再了,當然無法再吃老本了,非要革新不可。
香港的生活水準比內地高,經營成本一定比內地貴,很難與內地的競爭對手鬥平。如果我們要維持比內地人高的生活水準,我們就得有創新,有特色,能引領潮流。這當然不是人人做得到;但只有做得到的,才不會被淘汰。
原載:am730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85728/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