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內地重拳出擊便利外國人訪華,包括推出5項新措施,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和旅遊,北上廣深等9個機場實現外國人24小時免簽過境。隨著內地不斷深化擴大開放的步伐,香港需要與時俱進,大刀闊斧地便利內地和香港兩地的人員往來,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香港過往是祖國的南大門,境外資金、人員多通過香港進出中國。但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香港的新角色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要加強與深圳、廣州等其他灣區核心城市的合作,帶領整個灣區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內地擴大開放是好事,也是必然的,隨著國際貿易和交往的推進,各項阻礙理應越來越少。反之是香港需要主動拆牆鬆綁,加快融入大灣區的步伐。
在剛剛過去的元旦日,大批內地民眾來港觀賞煙花之後,苦候數小時等通關。我認為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所謂好事,是因為這必然促使兩地政府延長通關時間和簡化通關手續,因此最近已在討論恢復和擴大「一簽多行」,節假日延長通關時間等措施,多少都與元旦日出現的亂象有關。所謂壞事,是我們並沒有趕在問題出現之前主動推動政策,而是要等到問題出現之後,倒逼著我們去做事,顯得沒有跑在問題之前。
事實上,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進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港澳如何解放自身、拆牆鬆綁,香港理應敢為天下先。我認為香港早就應該容許更多地方來港「一簽多行」,最起碼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加快在關口實施「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過關」等安排,甚至採用生物識別技術讓市民自己拍卡快速通關,盡快將所謂的關口做到似有還無,不要影響兩地人員往來。
我認為香港這些年過於「嬌氣」了,總是一遇到問題就剎停、就開倒車,這種思維不利於社會發展。「一簽多行」早在深圳試行,但當年就因為一時之間接待能力跟不上,我們就向中央請求叫停,這種思維是錯誤的。試想想如果當年沒有叫停「一簽多行」,我相信香港的關口、酒店、交通等接待能力都會取得進步,然後逐漸將「一簽多行」推廣到其他大灣區城市,也許今天早就實現全灣區「一簽多行」了,而香港也會是區內規模更大的旅遊中心城市。但我們偏偏熬不了痛,一遇到問題就踩剎車,最終錯過了很多「做大個餅」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當年如果不實施「限奶令」,而是讓市場設法增加供應來滿足旅客來港買奶粉的需求,可能香港今天早就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嬰幼兒用品貿易中心。但偏偏我們一有問題就叫停。
香港已經錯過了很多機遇,今天必須更勇敢地去擁抱變化,變化不會完全是好的,也一定會帶來某些人的痛苦,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應對呢?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548955/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