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國家。1956年7月13日,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當年,項目由蘇聯援助建設,第一批出廠的汽車只有12輛,命名為解放牌。67年後的今天,中國汽車出口量已榮居世界第一,電動車產業更是站在時代尖端,令德國、日本、美國等西方傳統汽車大國相形見絀。中國汽車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量,走過這段漫長的道路,中國只花了不到70年時間,絕對是人類工業史上的奇跡。
11月23日,德國研究機構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1月至9月,中國汽車製造商總計出口了340萬輛汽車,數量已超過日本和德國,增長非常迅猛。其中,電動汽車出口佔比例為24%,是去年的兩倍多。德國汽車專家布拉澤爾(Stefan Bratzel)預測,中國今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研究還指出,今年出口最多汽車的中國車廠是上汽集團,數量是76萬輛,其次是奇瑞集團,數量是64.8萬輛,而在上海設廠的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僅以26.5萬輛位居第三。國產品牌的汽車出口量竟然超過西方名牌,也是一個奇跡。
而英國政府見到中國電動車優勢,也想分一本羹,英國投資大臣莊敦文竟厚顏表示,中英的商業談判和政治分歧可以並存,英國正尋求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投資建廠。
筆者還記得,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於2018年訪華時,就曾被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深深地震撼。本身是科學家的默克爾,驚歎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發展神速,而德國汽車工業的動力電池仍需仰賴進口。當時,德國電視一台感歎,「德國是創新之國,中國是世界工廠」,但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認為未來德國在人工智能、電信基建和生物科技等領域必須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默克爾回國後,立即在總理府舉行人工智能峰會,親自與德國科技和企業領域的頂尖專家商討對策。
默克爾5年前感受到的中國效率和速度,到今天已轉化為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汽車工業就是其中一個突破點。面對中國咄咄逼人的電動車優勢,歐美汽車強國唯一還能抗衡的,估計就只剩下品牌這塊最後的招牌了。外國車廠再想躺著賺中國人的錢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中國汽車強勢崛起,絕對招惹西方忌恨。當年日系車橫掃歐美汽車市場時,西方國家接受了,但當中國引領電動車時代,歐盟卻以中國政府補貼為由,對中國出口電動車開展反傾銷調查,並試圖以高關稅築起貿易保護的籬笆。西方可以允許中國參與競爭,建立供應鏈,但必須在西方國家的主導和控制之下,如果中國想在西方獨步天下的領域後來居上,佔據主導地位,在它們看來就是不可容忍,就是惡性競爭,就是擾亂了世界經濟運行秩序。
但歷史早已證明,制裁打壓不會令中國退步,只會令西方錯失中國機遇。同時,也提醒中國,必須要保持技術的創新和領先,當自身優勢無法被替代,自然就能站穩腳跟,蔑視一切制裁。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