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剛公布九月份的最新進出口數據;外媒在報道有關消息時,多強調中國無論在進口上還是出口上都下跌,而且已連續跌了五個月,與去年同期比,跌幅達6.2%。不過,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卻表示,中國的外貿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勢頭向好。
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其一是:外媒以美元計價,而內地的媒體當然是用人民幣計價。由於美國不斷加息,美元匯價升了不少,以致用美元計出來的統計數字受到扭曲,予人在下跌的感覺。其二是:外媒在比較升跌時,只與去年同期的數字比(內地稱同比),而內地的媒體則還與上月同期的數字比(內地稱環比)。事實是按環比話,中國的外貿已連續兩個月正增長;九月份的升幅有5.5%,八月份的升幅則只有1.2%,向好的趨勢明顯。
現實是九月份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總值達3.74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創年內單月新高。由於九月份工作日比八月份少一日,如果剔除這方面的影響,九月份進出口即使同比也有0.9%的增長。
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人民幣,分別是第一季9.72萬億元,第二季10.29萬億元,第三季10.79萬億元。每季都有約5%的升幅,形勢並沒有外媒描述得那麼差。
這個成績得來不易。因為在這段期間,美國聯同他的盟友——幾乎等同全球所有的發達國家,一起制約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優秀產品,如華為的5G通訊設備、大疆的無人機、尚德的太陽能電池板等,他們不買;導致中國不得不把這些產品銷往出價能力較低的一帶一路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出口能力,自然沒法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中國急需進口的產品,如先進的芯片、製造芯片的光刻機、手機工作平台軟件,以及與AI相關的設備等,他們都不賣給中國,叫中國無從進口,加上能源價格回落,中國的入口金額難免有所回落。
幸好,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關係不斷改善,進出口總額在今年前三季已達13.2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46.5%。這種發展,不但減少了中國對發達國家的依賴,還促使一帶一路國家更快走上現代化道路,不再那麼容易被發達國家欺負和剝削。
新冠疫情後期,中國的產業鏈多少受到破壞;以致疫情緩和後,生產亦沒法第一時間復常。現在經過近半年的休養生息,中國的製造能力已重現復甦勢頭。其中尤以汽車製造業最為突出。今年前三季,中國出口的汽車與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長了48.2%。相信中國的新產品會陸續有來。隨着全球經濟的好轉,中國外貿的低潮應很快就會過去。
原載:AM730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新華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