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新加坡到底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對象,隨著時間遷移,每一次談及這個問題都會有新的答案。近日李嘉誠談及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的專訪,引發輿論廣泛討論,新港關係成為其中一個備受爭議的角度。
現年95歲的李嘉誠說起比自己年長五歲的李光耀,仍然流露出強烈的尊敬,他形容李光耀的思想有好多層次,有排除萬難的決心,也都十分信守承諾,值得大家一輩子學習。兩位公認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對今天的香港有哪些啓示呢?
李光耀之所以偉大,因為他帶領新加坡逆水行舟並取得成功。1965年被趕出馬來西亞聯邦後,馬國不再通過新加坡的港口進行外貿,與印尼的貿易也停止,轉口貿易本來是新加坡的經濟支柱,即時受到重創。
李光耀推動的經濟改革,先以傳統手工業解決就業,之後透過鼓勵出口工業進一步累積資本,而且把握越南戰爭的機遇,吸引歐美先進的工業進駐新加坡,為當地電子、石化產業打下基礎,逐步擺脫倚賴轉口貿易的局面。1978年開放外匯管制,實現國際資本自由流動,使新加坡迅速成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1979年再提出經濟重組戰略,推動工業改革,成就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的發展就如李嘉誠所形容,由「無機會」發展到今日的「無限機遇」的奇妙過程,過程當然並非一帆風順。但李光耀能夠清楚解讀時局,發現機遇,而且可以團結整個政府甚至國家的大部分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夠一次次帶領新加坡創造奇蹟。
作為一個政治家,李光耀最令人欣賞的不僅僅是他執政新加坡30年令該國成為人民宜居,國際稱讚的國家。更加重要的是,他為新加坡建立的制度與基礎,就算他已經離開這個世界,新加坡仍然可以克服種種挑戰,逢勃發展。
香港曾經在經濟、甚至管治方面都領先新加坡,甚至新加坡當年曾派人來港學習我們的公共房屋政策,但幾十年過去,哪一個政府可以真正解決房屋問題,令到居民安居樂業,哪一個地方的經濟更有活力,更吸引國際人才,當中又是什麼原因,值得兩地社會深思。
今天的國際環境對香港、新加坡都不友善,有人說新加坡是香港的競爭對手,也有人說它是香港的學習對象,但其實怎樣衡量雙城關係,全看兩地政府怎樣定位。特區政府忙於搶人才、搞夜市,新加坡去年已經開始將「數碼經濟」、「綠色經濟」及「護理經濟」等三個領域列為未來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並且調整教育系統,配合未來人才需要。
當香港社會普遍在懷念過往的光輝,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談及對新加坡未來的規畫時說道,當我們問「李光耀會怎麼做」的時候,不表示我們應重複他以前的做法,而是要思考今天的形勢,因為「李先生無法給出答案,必須由我們想出答案來解決」。
新加坡政府這種務實的態度值得香港社會參考,今天我們要客觀面對香港身處經濟低谷的現實,想要實現「由治及興」,須要有前瞻性、創造性的發展方向以及相關配套的公共政策,儘管香港有背靠祖國這個令到新加坡都羨慕的獨特優點,但如何盡情發揮,需要特區政府有更深入的思考。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新華社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876253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