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三年疫情,好不容易盼到了正常通關,正當香港人打算重拾昔日零售業的輝煌的時候,近日輿論卻出現一種埋怨消費流失的聲音。根據香港入境處近日公佈的港人北上數據,上個月北上內地的港人近447萬人次,平均每日超過16萬人次北上,以過往港人內地人均消費金額約860港元計算,一個月港人在內地總消費高達40億元。香港商家一時之間煩惱了,如何留住港人在港消費甚至吸引內地人來港消費?
首先我們要直面問題。其實早在疫情前,我就一直在說香港的吸引力喪失,我們不能一直在吃老本。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看到港人活在過去。媒體每每說什麼香港是「東方之珠」,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這些都是上世紀的事實了。內地人早已不是當年的「大鄉里」,疫情前的2018年,內地一年的公民出境旅遊已近1.5億人次,日韓、歐洲、美國都是靠賺中國客的錢。今天中國富裕一族早就見識廣博,內地一線城市環球美食毫不遜色於香港,試問香港有什麼東西文化交匯可超出這群人的認知呢?無非是一種自我催眠罷了。
其次,近日香港開始面對現實,反思內地為何能吸引消費。媒體總結有以下幾點:一是性價比高、二是服務態度好、三是特色豐富選擇多。這固然是對的。但我認為香港過去的遊客消費,過分集中在奢侈品消費,一個名錶、一個包包就幾萬甚至幾十萬,其餘餐飲、必需品的消費需要多少才頂得上?這是香港遊客消費被慣壞的地方。要知道,奢侈品消費並非香港不可失去的核心競爭力。品牌不是我們自己的,LV、愛瑪仕、香奈兒等等都是外國品牌,只是利用香港這個「碼頭」做內地人生意而已。當內地市場日益成熟,這些外國品牌也可以直接去內地做生意。另外就是要受到匯率因素和海關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人民幣相對貶值,香港名牌的「折扣價」變少了,而且疫情後海關查跨境商品查得很嚴,代購還是幫朋友買的難度都增加了。奢侈品沒有了,香港的遊客消費金額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其次,從上文提到的內地消費的幾個吸引之處,服務態度好和特色豐富,要如何才能做到?服務業才是真正難以失去的核心。商品銷售可以被電商搶去,也可以被品牌拋棄香港這個「碼頭」。但港人喜歡北上深圳按摩,這是基於深圳相對香港的人口紅利而來,服務業與人是緊密相連的,這無法失去。另外特色豐富歸根究底在於市場的創新性。基於這兩點,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於加大人口引進重塑人口紅利,令市場重拾活力。
現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已迅速提出「搶人才」的口號,但現實所見,類似高才通一類計劃是多了,但還談不上「搶」。還是要等申請人提出申請經審批才能恩准,談何「搶」呢?要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不可能靠閉關鎖港來獲得,只能夠靠擴大人才、市場兩方面的開放,通過激烈的競爭來大浪淘沙。外來的人才在本地工作的同時,也有消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提供新思維,革新業態。
香港過去的競爭優勢是逐漸失去了,這是一個「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現實,要重塑優勢就要有破而後立的勇氣,過程是痛苦的,但總有涅槃重生的一天。相反如果我們繼續逃避,繼續沉浸在昔日輝煌的回憶當中,我們只會失去更多的明天。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84877/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