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出現下行壓力,各方精英紛紛向中央獻策。近日討論得較為熱烈的一招,是以改革農村戶籍的方式,來釋放農民的潛在需求,去拉動經濟。
中國尚有一半人口(約七億人)持農村戶籍,可是基於歷史因素,持農村戶籍的人,在社會福利方面所獲的保障(包括醫療、住屋、失業、退休等),皆比不上持城市戶籍的人。這種情況令農民必須「積穀防饑」,不敢消費,沒法把中國的內需充分釋放出來。
如果國家可以透過戶籍改革,改善農戶籍的社會保障,那就可以釋放農民的需要,為經濟增添動力。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問題是錢從何來?
中國地大人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所以在處理社保問題時,需要區別處理,無法一視同仁。農民納的保費較少,可以得到的社會保障必然難及繳交保費較多的城市居民。這個他們不難理解。
若問想不想獲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他們怎會不想?問題是若要全體國民都享有一樣的待遇的話,就得由城市居民來補貼農村,勢必會削弱城市居民原有的福利,引起城市居民的反對,激發內部矛盾。
因此,即使中央政府認同社保將來要一視同仁的大方向,也只能循序漸進,不可以用來解燃眉之急。
現時,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內地有1.8億持農村戶籍的人,長期在城市打工。他們在城市的僱主,得按所在城市的規定,在發工資時扣起他們的社保基金保費;而這些保費大都被城市的社保基金吸收,沒有撥回農民工所屬的農村社保基金的戶口,變成扣錢有你份,福利卻沒法得益,很不公平。
我覺得政府可為農民工設立一個獨立的社保基金戶口,把從農民工身上收到的保費分開處理。起碼要讓他們有份扣,亦得有份享用福利。讓他們得到的福利,即使好不過城市居民,亦應好過一般只有農村戶籍的人。
當這些農民工在一個城市裏工作夠某個時段,以及繳交的社保費用達到某個水平之後,就應該有途徑供他們正式轉為城市戶籍。這樣,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才可以走下去,城鄉福利不一致的情況才可以逐漸消除。
我個人其實不太認同西方那套透過增加福利去讓人民放心消費的理念。西方的經驗是,福利太好,保障太多,亦會產生負面的後遺症;因為當努力工作的人,發現自己的努力,大部分被用來改善依賴者的保障的時候,他們就會失去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其實,減少人民繳納社保基金佔工資的比例,讓人民有更多可以自己處置的金錢,一樣可以提升人民的消費能力。經常聽到內地企業經營者抱怨社保負擔太高,如果能減免一下,當有助企業迅速恢復動力。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載:AM730
原圖:新華網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