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需更重視樹木安全

2022.10.01 22:00 博客 李世榮

可曾想過,漫步在香港街頭,會被樹木砸中?近日,何文田巴富街的一棵10米高鳳凰木,因樹根受真菌感染及蟻蛀而「爛心」,突然連根拔起,轟然倒塌,砸毀4部經過車輛。一輛保姆車車頂嚴重凹陷,擋風玻璃粉碎,部分樹幹更壓入車廂。男司機險被爆頭,車上女保姆亦被玻璃碎片濺中。
 
險劇無獨有偶,在2008年08月27日,一棵被康文署判定「無恙」的赤柱大街古樹「刺桐」,突解體倒塌,約一噸重樹幹,壓中一名19歲準港大女生,她當場死亡;另外一宗發生於2018年08月21日,秀茂坪新清水灣道基順學校對開一棵大樹的樹椏,擊斃一名途經的印籍女傭。如果一座城市,屢屢敲響「全城危樹」的警鐘,那「全城綠化」的意義又何在?
針對此事,我們看到政府官網的解釋:「康文署人員一直有留意該樹的生長情況,並進行適當的護理,包括修剪及疏枝等。署方最近一次在四月二十二日檢查該樹時,其枝幹、主幹及樹根表面都沒有腐爛跡象。」
如果在5個月前經檢查無虞,卻仍發生此類事故,坦白說更令人感到不安。據瞭解,單靠肉眼檢查或未能察覺樹木有病,理應增進對樹木檢測的科技手段。例如,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顧問有限公司開發了一種利用電子鼻的非破壞性檢測技術,鼻內放置了多個針對不同化合物的感測器,可以及早感知到樹體內部受真菌感染的情況。除了檢測手段的改進,檢測機制也需要反思和強化——增加巡查次數還不夠,還需審視樹木管理人員的執行成效,以及管理模式是否清晰。

進一步整合人力,明確權責


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各部門在每年4月雨季來臨前,都會按有關準則巡察轄下的樹木,評估健康情況和提交報告,但仍會出現評估報告指樹木健康,結果其後倒塌的問題。這讓人不禁思索,政府各部門在巡查樹木時是否有足夠的監管?檢查的質素是否達標?會否因為在樹木檢查上有疏漏而影響了工作成效?
更何況,香港的樹木管理架構向來不清明,長期「政出多門」。樹木管理涉及9個部門,如快速公路的樹木由路政署管轄,郊野公園樹木由漁護署負責,康文署負責路旁園境地點內的樹木,地政總署則負責未撥用政府土地上沒有其他部門護養的路旁樹木。不同部門對路旁樹木護養責任歸誰屬,尤其樹木是否位於園境地點等均曾發生過爭議。跨部門協調最忌諱不情不願,互相推諉。在管理機制上,有必要進一步整合人力,明確權責。 
最後,治標還需治本,在品種選擇及與行人和馬路所需距離方面,都需要事先評估,比如改種其他抗真菌更強的樹木,或將樹木遷移至其他地點等,進一步保障市民安全。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image.stheadline.com/f/1500p0/0x0/100/st/1caa5ff768b8e83bc1899a246166823d/stheadline/inewsmedia/20180608/_2018060808132881430.jpeg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88339/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