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推出「共創明Teen」友師計劃,以助2,000名住劏房的初中生擴闊眼界,建立社交網,藉此擺脫跨代貧窮。這個計劃邀得一大批社會知名的成功人士擔當「星級導師」,以亦師亦友的方式,去引導這批處境相對困難的青少年,去共創更美好的明天。
這個計劃用心良好,有助政府改善形象,而有機會獲選的參加者,亦大多會有所得益;但作為一項社會改善工程,它的整體效益仍相當有限。
因為,現時劏房戶已超過10萬戶,總人數估計有26萬人,其中初中生應有二萬人左右,所以獲選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即有九成人都沒有機會參加。因此,即使這2,000個有機會參加的人都因而取得更美好的前程,亦不代表住劏房的新一代都能脫離跨代貧窮。
此外,那些「星級導師」,雖然都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獲得卓越的成績,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可以協助住劏房的新一代在現實世界發憤圖強。參加者與社會對此都不宜期望過高。
當然,政府願意在這方面花多一些心思,出錢出力去扶助弱勢社群,社會還是應該支持與配合的。希望多做幾次後,會總結出更好的經驗,將來可以做到更好的成效。
不過,我個人始終認為,要在資本主義社會解決跨代貧窮問題絕不容易。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色就是貧富懸殊。富裕階層與廣大貧苦基層的比例,嚴重的可以上到1比99,溫和的也有20比80。
中央政府既然決定香港要行資本主義制度,香港就注定起碼有八成人處於相對貧窮的位置。即使富裕階層每一代都來一次大換班,仍有超過一半的貧苦階層無法扭轉自己的命運。
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一般只會鼓勵個人作自我奮鬥,以改變個人命運,很少會由政府牽頭,以社會工程的方式,試圖改變跨代貧窮的局面。因為這只能靠轉行社會主義制度,才有機會做得到。
特區政府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加快興建公屋去取代劏房,這是劏房戶最喜聞樂見的事。至於「共創明Teen」這類活動,就只宜用來裝點一下門面算了。
較值得社會去做的,是發掘一些新近從貧窮階層進入富裕階層的案例,以證明香港人只要肯努力,還是有機會可以自創明天,擺脫跨代貧窮的宿命。這樣的事情,只有個別人士做得到,很難一群人去共創。
英國人有一個說法,第一代富起來的人靠做生意;第二代因父母有錢就會做花花公子;第三代因父母把錢花光了就只好做乞丐。所以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在這個世界窮人不愁沒有機會,反而富了之後就一定會變窮。此乃天道。
原載:AM730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