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只要能把香港這些手握龐大土地資源與房屋建造鏈的資本家納入到香港經濟命運共同體之中,就能把解決房屋短缺的種種問題消除一大半,邁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關鍵第一步。不過,欲要真正改變長期被動的窘境,特區政府不能墨守成規,一定要跳出在思維上畫地為牢的短視與僵硬,否則始終抓不住主動權,只能繼續在泥沼中掙紮。
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香港一直精於在小處(戰術執行)著手,卻至今仍然不擅於在大處(戰略佈局)著眼,所以多年來錯過了不知多少的寶貴發展機遇。這當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特區政府對一國兩制只是管中窺豹,一知半解,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親口承認了這一點,所以長期被「蒙著」眼睛,如此走路哪能不跌跌撞撞?當然,境外勢力乘虛而入,激化內部矛盾則是另一個主因。想要從根基上改變在土地房屋問題上受制於人的格局,李家超政府一定要打破大近視的束縛,開展外線作戰,方能反包圍問題。
在過去數年,中央已經搭建好包括香港特區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平臺,目的的就是促進大灣區內11個城市攜手發揮,互補長短的優勢,使之融合為一個可以媲美甚至超越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等的大灣區。大灣區內的其它10個城市早已緊握住這個空前的機會,紛紛邁開步伐,千帆並舉,唯獨是香港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原地空轉。
在中央的主導下,位於深港邊界線東面的蓮塘新口岸已經落成多月,成為了粵港之間的第8個陸路口岸,在疫情受控後可以隨時全面啟用。粵港海陸空口岸眾多,高鐵直達,特別是在2024年深中通道通車之後,只要香港能夠達至動態清零,與大灣區內其它城市的交通往來就會恢復正常,重新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
到那個時候,只要李家超政府正確地擁抱一國的精神,在人與車過關方面移除過往人為的不必要桎梏,加大開放並儘量簡化程式,就能為香港市民在內地定居,開車、坐車回香港工作製造良好的條件。人人皆有一根秤,以內地南沙、中山、江門、東莞等城市相對便宜的樓價,加上寬敞的居住環境以及相宜的生活費用,相信有不少香港市民會樂於做出居住內地、就業香港的選擇。
隨著公路與高鐵的全面發展,在內地很多地區,類似的異地居住上班早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大批在上海工作的市民,其居所卻安排在鄰近的蘇州,原因就是環境好及性價比高。香港市民與其用5-6千港元的代價讓全家人擠住在香港的一間狹小「劏房」,倒不如用一半或更少的價錢在大灣區置業,就算加上交通費用,這個算盤也絕對打得響。
至於小孩的教育問題,選擇就更加多元化。他們可以繼續回到香港就讀,不就是一個小時或更短的車程?也可以選擇在大灣區的港人子弟學校上學。香港考評局剛剛宣佈,從2024年開始,合資格的內地學校將可以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相當於內地高考),進一步消除香港父母在這方面的擔憂。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生活悠哉遊哉,下一代的教育與升學也不是問題,同時可以回到香港賺取比較高的工資,這樣的話,安居樂業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如此一來,很多香港市民自然不會用高價爭購香港的房子,如果再加上政府其它恰當的土地房屋政策,香港的房價自然會按市場規律調整至發展商保有合理利潤,市民能負擔的水準。這是一個技術上行得通,可以立竿見影,快速舒緩住房荒的中短期辦法,能夠為明日大嶼、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等長期土地房屋計畫贏得寶貴的迴旋時間,兩者相得益彰。
在香港公共房屋方面,現時的政策漏洞處處,既浪費了資源,也大大延長了很多基層市民輪候公屋單位的時間。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聘請退休的執法人員擔任調查員,便能針對性地掀出那些以虛假資料騙取單位的人,讓他們交出單位。以我在警隊退休前所掌握的情況來判斷,這類騙案著實不少,如果再加上讓那些「公屋富戶」繳納市場租金的話,政府便能夠立時收回大批單位並重新分配。這兩種做法合理合法,對擁有豐富執法經驗的李家超來說更是小菜一碟,只差掃除人為阻力,下定決心而已。
歸根究底,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絕對不是因為土地與財力不夠,而是資源與利益分配的問題,願否對症下藥,能否徹底解決就決定于行政長官與團隊的決心與謀略。李家超政府的出現,讓香港比任何時候都接近成功!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