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創新科技融合文化藝術 
助香港文化再輸出

2022.06.06 08:00 博客 林暉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赴京,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手中接過委任狀,新一屆特區政府班子將開始為香港開啟新的篇章。構思中的下屆特區政府將改組,從「三司十四局」分拆重組,擬變為「三司十五局」,包括改組現有的創科局為新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新增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等,由此可見未來特區政府對創新科技和文化產業的重視。

這些年香港給外界留下的標籤都是「國際金融」都市,殊不知影響我們這一代人最多的卻是香港的文化。香港的文學和電影、乃至整個文化圈發達興盛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達到巔峰,九十年代末期以後逐漸走向衰落。

沒有文化的城市失去靈魂

創建邵氏公司的邵逸夫,奠定了香港電影的基業,正是由於邵氏等公司在香港電影初期的發展中對資本市場的成熟化運作,以及培養了拍電影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才為後來純正港產片的輝煌積累了資本和技術人員。當中以李小龍為代表的武術家造就了香港武術的文化盛宴;也湧現出很多諸如金庸般的武俠作家,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武俠人物,還有才人黃霑寫的詞,他的詞將古文和白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時為香港電影文化增色不少。

香港這一代的傑出歌手,如羅文、許冠傑、譚詠麟和張國榮,梅艷芳等,讓香港本地乃至內地、亞洲和世界了解到香港文化,當時外界對香港的最大標籤就是「香港文化」。香港文化當時也是內地流行的先行指標,如港人的電影、穿着打扮等都成為那時很多地方的模仿對象,直至現在都還有一詞叫「港風」,這些都讓港人心裏有着一絲優越感。

但這樣的優越感說到底也是來自於香港文化的輸出,後面九十年代末期,香港文化因時代變遷而發生改變,人們談及香港不再是文化,僅僅只剩下金融,這樣的文化缺失這是非常遺憾的。因為一座城如果沒有文化,那就相當於沒有靈魂。

現在要想感受香港文化,也就只有通過文化展覽一類,最有感受的要屬去年在沙田舉辦的文化展覽,展廳播放這幾十年的香港香港經典電影,和投射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家裏使用的家私和聞名遐邇的香港街頭霓虹燈等場景,讓人憶起香港文化繁榮時期的輝煌。這不禁令我想到:香港這些璀璨的文化成就,能否有更栩栩如生的技術方式來呈現呢?

讓香港文化在元宇宙發光

答案是有的,近年AR、VR技術日漸成熟,Facebook、蘋果等大公司都推出或計劃推出自己的頭戴式設備,戴受眾進入一個虛擬空間,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最近朋友就向我介紹,說中環海濱戶外活動空間,6月初將舉辦ARTAVERSE展覽,配合多元數字藝術展覽、藝術科技交流分享,以及音樂文化表演。

NFT、元宇宙、Web3.0等科技概念,市民在媒體聽過不少,但真正接觸體驗的機會不多,但這絕對是未來社會的一種更優的記錄模式,也是香港昔日輝煌文化的更佳重現模式。所謂的沉浸式藝術的核心為「沉浸」,指藝術家在特定空間內,採用聲、光、電等元素,為觀眾營造一個有別於現實的場景,從而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進而引發共鳴。

世界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地均各出奇謀其吸引遊客、人才,香港旅發局等也計劃展開對外宣傳。我認為相關宣傳應該著眼長遠,可考慮撥款支持本地科創企業,打造一套重現香港昔日文化的虛擬空間,讓香港文化在元宇宙發光發熱。

原圖:Pixabay

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metaverse-meta-digital-technology-7235590/

https://pixabay.com/photos/hong-kong-city-urban-perspective-2568174/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