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去年發表過萬多字的《殷弘緒本事、書簡解讀及工業間諜論辯正》《前篇》及《續篇》。推翻了段弘緒 (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 1664-1741) 是盜取我國製瓷秘密的「工業間諜」罪名,因為他不單沒有盜竊秘密,反而在推廣中華文化,弘揚我中華國威,發展歐洲漢學等多方面都有貢獻,應記一功。蒙瓷友關注,謹此致意。
錢德明神父的著作《中華雜纂》扉頁有他的肖像常被人誤引用為殷弘緒
我也提及網上及坊間流傳眾多有關殷弘緒的文章,所引用的殷弘緒肖像都錯了。把同時代的錢德明神父的肖像移作殷弘緒,馮京作了馬涼。錢德明神父 (Jean-Joseph-Marie Amiot 1718-1793) 是歐洲漢學界重要典籍《中華雜纂》 (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oeurs, les usages etc.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 的作者。從前我有談過他,此處不贅了。
這個錯誤,在所有坊間談殷弘緒的學術性和非學術性的文章內引用的肖像都無一例外犯了,足證文章作者們下筆時所引用資料是互相參考,考證又不嚴謹所致。雖然有瓷友在討論時提出異議,但證據確鑿,事實勝於雄辯,所以我斗膽在此呼籲研究殷弘緒的瓷友、學友,莫再引用錢德明神父的肖像了。我手有幾幀疑是殷弘緒的肖像圖,待有足夠佐證時,定與瓷友分享。
數學家陳豪斯像(左) 及煉金士波特格像 (右)
其中有位提出異議的瓷友,所持的依據,是一位國內作家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的一篇節錄了殷弘緒書簡頭幾章的文章內附圖。我一看不禁啞然失笑,此像絕不是殷弘緒,我認得是傳說中歐洲瓷器的發明者依倫弗•華達•馮•陳豪斯 (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 1651-1708) 。文章作者引用圖片時如注意到此肖像衣飾絕不類傳教士,應有警覺。雖然引用錯了,但陳豪斯說到底也和瓷器拉上關係,所以我一看便認得。
陳豪斯很有學問,是數學家、也是物理學家和醫生。他在1683年就發表數學中的「Tschirnhausen transformation」 (陳豪斯變換) 這種多項式 (Polynomials) 求根到應用於該根的理性函數。因數學不是我的本科,故無法多作介紹。
歐洲瓷器的發明,一般認知乃是波蘭王奧古斯二世 (August II the strong) 的方士波特格 (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1682-1719) ,他在德累斯頓(Dresden)近郊柯亞 (Aue) 和駒笛池(Colditz)發現瓷土,並於1708年在德累斯頓開始製硬瓷的。1710年皇家瓷器廠 (Königliche Porzellan Manufaktur) 才從德累斯頓遷往邁森城的阿爾布力斯堡 (Albrechtsburg Castle) ,到1830年才正式改名為邁森國家瓷器廠 (Staat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 Meißen) ,邁森當日是歐洲第一家瓷廠,亦是歐洲第一座官窯。但今日瓷友不論新廠、舊廠,改名前,改名後,一律稱之為邁森,為免誤會及行筆方便,我也從俗,明白就好。
十八世紀邁森中國系列二座法琺瑯彩人物擺設
陳豪斯被傳為歐洲瓷器的發明者,極有可能因為他去世前是方士波特格的上司。事緣陳豪斯是薩克森 (Saxony) 人,遊學歐洲多年,發表了不少學術著作。因為當時只能從中國和日本進口瓷器,價甚昂。所以他回到薩克森後,便開始有系統地研發瓷器;以不同溫度、用不同矽酸鹽含量的石英混和泥土的配方做實驗。早在1704年,已有所謂「瓷器」的雛形了。他當時有向薩克森大公波蘭王奧古斯二世建議設立瓷廠,但遭到拒絕。同年,十九歲的方士波特格加入在陳豪斯手下工作,負責煉金,但沒有煉成。
到了1707年,波特格便開始參與瓷器研發工作。後來因為應用了新發現的高嶺土,加上一向在用的瓷土和石英,有了這個二元配方,翌年便宣佈研發成功了。因此奧古斯二世便任命研發主管陳豪斯為德累斯頓皇家瓷器廠廠長;唯陳豪斯卻認為俟遷至新廠時才上任較好,但遣憾的是陳豪斯卻於1708年 10 月 11 日突然逝世,死在德累斯頓,無法隨廠遷往邁森城新廠履新了。
十八世紀邁森中國系列法琺瑯彩大盤二款
陳豪斯去世三天後,據波特格宣稱,一塊硬瓷成品標本從陳豪斯家被盜。這間接表示之前陳豪斯亦知道製作瓷器的方法和配方,而陳豪斯遺物中亦包括一本有關製作瓷器的筆記。所以有人懷疑陳豪斯才是發明者。當然陳豪斯是主管,就算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波特格的,他焉有不知詳情之理?更何況研發過程在小組內也理應互通。那麼真正發明者是陳豪斯,抑或是波特格,實屬一件幾百年前的無頭公案。迄1709年 3 月 28 日,波蘭王奧古斯二世任命波特格為歐洲第一家瓷器廠的廠長。
當時亦有流言蜚語說波特格奪了陳豪斯之功,例如當時在邁森瓷器廠負責配釉和燒窯的山姆•史都素 (Samuel Stölzel 1685-1737) ,1719年在維也納便透露了製瓷的秘密,並確認它是由陳豪斯而不是由波特格發明的。亦有一說當日負責清點陳豪斯遺產的幫辦施坦樸 (Melchior Steinbrück) 是波特格的妹夫,是他把陳豪斯的筆記交給波特格的,後來施坦樸還在波特格手下工作,在邁森廠當主任。
儘管如此多流言,幾百年之後已無從稽考,唯有接受商業社會的慣例,以發表時的領導人作主導,所以波特格之名始終與這歐洲瓷器的發明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學術界的主流認知,仍以波特格為發明者。要是陳豪斯沒去世,發佈時他是瓷廠最高領導人,我相信仍會歸功於他而不是波特格的。
十八世紀邁森中國系列法琺瑯彩茶壺
岔開一筆,話說當日史都素在維也納透露了製瓷的秘密,對邁森廠而言,是史都素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大過。為彌補自身的過失,史都素招募了維也納名畫家若翰•虛盧 (Johann Gregor Höroldt 1696-1775) 到邁森廠協助組織琺瑯彩釉料研發實驗室,並帶領廠內畫工、學徒;1720年時,已合力開發了琺瑯藍彩和鎏金技術。迄1731年,虛盧已成功帶領29名熟練琺瑯彩畫家團隊效力邁森了。與此同時,因為史都素是爐具專家,他設計及建造了第一台專門用作燒製琺瑯彩的封閉式饅頭爐 (Muffle Kiln) ,此種爐具的基本設計原理至今亦沿用;其特點是可以減少火焰、氣體和煙霧與器皿的接觸,他並且設定燒製溫度為攝氏750℃,即華氏1382度。這些對邁森廠出品的質與量都有莫大裨益。史都素亦於1723年四月被邁森任命為技術運營主管。邁森有此二員猛將,深慶得人,而史都素亦可將功補過了。
殷弘緒敘述瓷器的書簡分別寫於1712年和1722年,第一封書函在1717年出版時,是歐洲瓷器發明十年之後。我國在康熙五十九年 (1720) 成功開發了琺瑯彩,而歐洲邁森廠在史都素和虛盧領導下,把琺瑯彩發揮得淋漓盡致時是1731年,時為雍正九年,此時我國的琺瑯彩亦達高峰。而在歷史上雍正和奧古斯二世並無派員互相交流學習。從歷史和時序上看,並不存在誰偷對方的製瓷秘密,而是各自努力,默默耕耘的結果。
封閉式饅頭爐 (Muffle Kiln) 的外形及操作原理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中國系列三款茶具)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