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界只有一類東西是不論貴賤,不分貧富,一切絕對公平,那就是關乎自然科學規律的事情。在此領域裡,哪怕你是秦皇漢武、總統特首,無論你怎樣巧言令色,政治包裝,種瓜就會得瓜,種豆總是得豆,結果並不會以任何人的意願或伎倆改變,最新的例子就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狀病毒肺炎。只要防疫措施不到位,在百密中有一疏,病毒就會立刻入侵、繁殖、最終弄死宿主,至於你是否擁有管治公權力、說話比百靈鳥唱歌還動聽,對病毒完全沒有作用。遺憾的是,不少政客與官員連這點粗淺的常識也不懂。
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漢首次爆發時,少部份當地有關官員在開始時可能是忘掉了18年前非典肺炎(即沙士)的深刻教訓,在思想上有自我背負的政治包袱,想把事情大事化小、化無,拒絕依循自然科學規律去處置。病毒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把疫情掃在地氈底下的做法,這樣會給它們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繁殖、進行感染,越多人染病死亡就代表它們越成功。
大幸的是,中央素來實事求是,並沒有心存僥倖,而是在辯證抗疫專家組的意見後採取一系列合乎自然科學規律的應對措施,最後硬生生地把疫情刹停及處於有效的控制下。國家抗疫成功並迅速重啟經濟,在全球範圍內贏來不少艷羨的目光,卻讓那些仇中恨共的西方國家大失所望。他們本來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在中國疫情失控時大發死難財,同時一舉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不過,這些西方國家希望看到的一幕現正在印度上演。
今天的印度,如果用人間煉獄這詞來形容,相信沒有人會覺得誇張。據報道,在2021年4月29日這一天,印度新感染疫情的人數衝破了38萬(各國普遍認為可能大幅度低估),而且已經是連續十多日天天破頂,每天死亡的人數無法統計,估計數以千或萬計。各大城市的所有醫院連續爆滿,兩個病人被迫在同一張病床上躺著,走廊與公共空間則擠滿了人,求援聲、悲哭聲此起彼落。
這些醫院早已拒絕收納新的病號,因為根本沒有辦法再往裡面塞人,而醫療系統實際上已經崩潰,全國連基本救治的裝備、藥物及物資如氧氣也完全欠奉,醫護人員根本沒有辦法去醫治病人。因為死亡的人太多太快,火葬的設施日夜不停地開動,導致溫度太高而融化,最後,可憐的死者家屬只能以重金買來木柴,在就近任何找得到的露天地方自己動手焚屍。從互聯網上的圖片所見,相信佛家所說的十八層地獄也不過如此。大家不禁要問,年初時還似乎是好端端的印度為何一下子會變成如此?
2021年1月,印度衛生部長瓦爾德漢信心滿滿地公開宣布,印度已經成功遏制疫情,總裡莫迪更為他背書,說在2021年印度會戰勝疫情。總理及衛生部長都這樣說,絕大部份印度國民頓時放鬆本已不是太多的防疫戒備,高高興興地重過「正常」生活。2021年4月適逢印度北阿坎德邦的赫爾德瓦爾城市主辦每12年一度的「大壺節」,為期6周,在同一時間,在聖河恒河一帶的城市也有慶祝活動,據說今年最高峰時全國聚集狂歡的總人數達到1.5億,每天有上百萬人沖進恒河沐浴。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人對牛糞情有獨鍾,甚至達到盲目崇拜的地步。2020年10月,印度官方竟然推出了用牛糞製造的所謂能預防病毒的「晶片」,在全國迅速卷起一股搶購「牛糞晶片」防疫的風氣。除此之外,有錢人花錢把浴池灌滿了新鮮的牛糞,全家一起在其中「沐浴」,窮人則湊錢買來牛糞,輪流「享用」。這還不止,2021年3月,有人舉辦了大規模喝牛尿對抗病毒的活動,排隊參加的人擠滿了現場。簡單地說,政客官員的腦殘、缺乏科學觀與死要面子,加上很多國民的缺乏常識就是印度此次疫爆的主因。
與印度相比,香港現在的疫情可算是微不足道,市民的勤於佩戴口罩及注重個人衛生、收緊的限聚令、終於實行的分區強制檢測、嚴厲的到港隔離措施等等都是主要原因。但歐美國家在過去一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一地市民沒有清零或達到起碼7成注射疫苗的比例之前,只要在防疫措施執行上有任何漏洞,疫情立即回迅速反彈,情況很多時比前更加嚴重,尤其是現在出現了毒性更可怕的雙變種病毒。
今天,香港官員似乎很高興地在搞什麼「疫苗氣泡」、「旅遊氣泡」,企圖挽救奄奄一息的經濟,用意不能說是不好,但卻是本末倒置的死蠢行為。因為林鄭特首的剛愎自用,香港疫情拖拉了年多還遠沒有清零,很多市民也自私地拒絕接種政府免費提供的疫苗,在此情形下,香港首先需要做的不是玩氣泡,而是實行如澳門般嚴謹有效的防疫措施,儘快清零,為玩氣泡製造條件。說句不討好的大實話,香港現在根本沒有條件放鬆限聚令。4月29日,源頭不明的變種病毒病例已經在社區出現,一些懂行情、基於科學說話的病毒學專家已經表示,對政府大玩氣泡的做法非常擔心。
明者見事於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政府的腦殘玩氣泡做法肯定會錯誤地釋放出可以放鬆的訊息給社會,若如此,類似印度現況的第五波疫情就有機會出現,到時候如何是好?中央說,扶貧先扶志,在香港,防疫先防蠢,只有能讓有關官員明白如內地及澳門般跟隨自然科學規律,外防輸入,內部清零才是唯一出路,香港防疫才會真正地踏上正確的路。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143071/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