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我國第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以高票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決定),即日生效。
在9條「決定」中,有兩條最為重要:第一是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選舉委員會委員候選人、行政長官候選人和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第二是規定把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新加入到「選舉委員會」,使本來的1200人增加300人至1500人,同時把現在的選舉行政長官候任人、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2個職能擴大至包括選舉立法會部份議員、提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共4個職能。兩條當中,又以「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設立最為關鍵,是中央掌控全盤的樞紐。
「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職權清楚顯示,如果不能通過此委員會的審查,任何人都不能成為「選舉委員會」候選人,這是「愛國者治港」的第一道政治防線。已經通過第一道防線,成員應該全都是愛國者的「選舉委員會」所提名的行政長官候選人、立法會議員候選人不可能是不愛國者,這是「愛國者治港」的第二道政治防線。
接著下來,被提名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候選人還要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審查,這是「愛國者治港」的第三道政治防線。此外,「決定」沒有提及「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的統屬、組成、結構等細節,但相信主導權必定是拿捏在中央手裡。
為了矯枉,國家無奈地設立了重重篩選的關卡,可見香港人在過去的兩年實在是寒了中央的心。為了保證打贏「香港政權保衛戰」,重新構建特區安定繁榮的基礎,國家需要親自出馬奪回戰爭的主動權,不知道特首林鄭月娥及建制派人士有沒有「主憂臣辱」的感覺?根據初步觀察,似乎沒有!對於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來說,「決定」當然是及時雨,這從當天的一片歡欣刷頻可以看到,但我們千萬別忘這只是撥亂反正的釜底抽薪第一步,往後的滅獨反顛覆戰事還需步步為營。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並取得勝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西線戰場(漢江、漢城攻防戰)所面對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美韓軍開始作出不同程度的後退,但在李奇微的嚴令下,位處東西戰線結合部的砥平裡的美聯軍卻留下死守。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裡戰役」,殘酷的戰鬥進行了兩夜一天,但進展不大。彭德懷考慮到己方因缺乏重武器導致傷亡太大,同時戰事變化太快,不惜一切地攻下砥平裡已經沒有實際的意義,遂於15日下令停止攻擊。
3月7日,李奇微指揮美聯軍發動「撕裂者行動」,在西線首先以大炮、坦克、飛機飽和轟炸志願軍陣地,隨後派出主力部隊與志願軍反覆拼搏。在武器裝備遠不如人及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志願軍雖然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地投入戰鬥,但形勢比人強,只能邊打邊退,最後渡過漢江,在江北建立陣地死守。15日,美韓聯軍重占漢城,標誌著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該首都的易手。隨後,在美軍瘋狂的海陸空轟炸下,志願軍被迫全線後退100多公里,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4月4日,「第四次戰役」結束。
由於缺乏戰機及空防能力,志願軍整條戰線皆曝露於美軍的猛烈空襲之下,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他們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修復後又再遭炸毀。因為無間斷的空襲,前線的志願軍缺乏新鮮果蔬,普遍患有夜盲症。嚴苛的局勢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乘機返回北京,親自向毛澤東直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最後作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的指示。
如朝鮮戰爭前三次戰役一樣,今天,敵人看上去雖然是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但這些成為階下囚的人都只是美英顛覆團夥中的其中一小部分,大多數都是已經完成任務、可以被放棄的傀儡棋子。以美英兩國悠長而陰狠的顛覆歷史來看,他們必然不會那麼容易服輸,輕言放棄。美國國務院當天已經對「決定」進行污蔑攻擊,現在肯定是在一字一字地鑽研「決定」的內容,看看可以如何變陣,發動更難防的攻勢。初步來看,特首林鄭月娥沾沾自喜的態度與其心腹主要官員的不作為做法恐怕就是敵人最方便的突入部位。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再度與美聯軍拼命。
(未完待續)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519462/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