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朝鮮戰場的美軍主帥李奇微不愧是一名有能力的將軍,剛走馬上任便懂得發揮《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智慧。在他到達前線後不到一個星期的1950年12月31日,彭德懷發起了第三次戰役,不但越過38線猛攻美聯軍,奪取了漢城(今首爾),兵鋒更直達37線。匆忙中李奇微沒有慌亂,只是沉著地指揮美聯軍有序地退卻,更在一些位置主動放棄陣地,企圖布下伏擊志願軍的陷阱。彭德懷看到美聯軍退而不亂,似乎在誘敵深入,於1951年1月8日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結束。
志願軍在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後士氣十分高漲,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從未進行過像樣的休整及輪替,盡皆十分疲勞,而且因為美軍不斷發動強大的空中轟炸攻勢,兵員未得補充,物資供應十分困難。因此,彭德懷下令志願軍和北朝鮮人民軍就地轉入休整,在前沿作戰線上修築防禦工事,準備以兩個月時間補足兵員及物資,然後在春季發動攻勢。
在整個後撤途中,李奇微廢寢忘餐地分析兩軍自1950年10月交戰以來的所有資料,苦苦揣度彭德懷的指揮風格及中國志願軍的作戰優缺點。他很快便總結出志願軍的優點是善於穿插分割敵人,然後加以殲滅,但短板卻是因為後勤保障能力不足,再厲害的攻勢都只能維持7-8天便被迫停止,此就是所謂的「禮拜攻勢」。李奇微堅信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此時已深深體會到對手彭德懷的厲害,知道不能把幾十萬美聯軍的命運押在自己未經驗證的假設之上。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更不想讓志願軍有時間補充彈藥糧餉,李奇微發揮強大的空軍優勢,對志願軍由北至南的補給路線發起日以繼夜的最猛烈轟炸,並且在第三次戰役停戰後1個星期便發起了試探性的小規模攻勢。1月15日,他下令一個步兵團展開旨在進行武裝偵察任務的「獵狼犬行動」,但志願軍的反應出奇地輕微,似乎證明「禮拜攻勢」這個想法是真的。此時,漢江南岸及東邊的原州市均被志願軍控制,除非美聯軍能攻下這些地方,否則將無法發起任何有意義的反擊。
從李奇微如何迅速扭轉美聯軍之前一觸即潰,毫無還手之力一事可以清晰看到,戰爭是要有主謀的,不能見招拆招,把希望寄託在運氣之上。遺憾的是,近兩年以來,無論是在打擊黑暴動、應對疫情還是在購買疫苗上,特首林鄭月娥都是望天打卦,一次又一次喪失主動權,做法就像孫子兵法所說「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又或是希望「膽大嚇死閻羅王」。災難剛開始時林鄭特首還可以牽強地歸咎事出突然,經驗不足,但在兩年的時間裡竟然屢次重複犯上同樣的錯誤就只會是沒有管治能力,又或是無心無力。現在,大家只希望她在安排接種疫苗這麼簡單的事情上再也不要重蹈覆轍。
1月25日,李奇微展開大規模反攻,派遣美軍兩個軍在西線向漢城猛攻,在東線則以南朝鮮軍為主,進兵原州市以屏衛美軍的右翼,主要策略是以猛烈的大炮及空中火力抵消對手在數量上佔有的優勢。此時,志願軍在第一線的部隊有6個軍21萬餘人,北朝鮮軍則有3個軍團7萬餘人,兩軍共28萬人沿漢江以南,從漢城往東至原州市佈防。由於尚未充分休整,武器物資也未曾獲得完全補充,志願軍在開始時打得相當吃力。1月27日,志願軍停止休整,轉入防禦作戰。
作為對美聯軍攻勢的回應,彭德懷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實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把志願軍分為東西兩個集團,採取「西頂東攻」的打法:6個軍中的2個軍在西線依託工事節節防禦,盡一切辦法遲緩美聯軍的進攻,為在東線發動攻勢爭取最多的時間;另外4個軍則在北朝鮮軍的支援下在東線發起「橫城反擊戰」,在最大程度上殺傷美聯軍,然後從東向西抄底,截斷西線美軍的後路。
美軍的第1、第9軍在西線發起猛攻,每日均在大量坦克、飛機、火炮的支援下分多路向北輪番攻擊。位於該線防禦的志願軍依託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不計犧牲地堅守每一個陣地,戰鬥異常激烈殘酷。在東線,美聯軍集中8個師於1月31日從原州地區向砥平裡、橫城方向發起進攻,志願軍與北朝鮮軍各以一部兵力節節阻擊,緩緩後退,誘敵深入。
戰至2月11日,志願軍分多路向橫城以北之南朝鮮軍發起穿插圍殲戰,至12日殲滅其1個師,北朝鮮軍2個軍團則在橫城東北殲滅南朝鮮軍2個師各一部。此戰共殲滅南朝鮮軍和美軍共1.2萬余人,有力地配合了西線志願軍的反擊作戰。為了配合東線志願軍向西包抄美軍後路的計畫及減少在猛烈炮火下的傷亡,西線志願軍在2月下旬渡江完全撤退至漢江以北。
「橫城反擊戰」勝利結束後,東線志願軍插向敵人側後的下一個目標便是爭奪地處東西南北交通咽喉的砥平里,引發了戰爭史上著名的「砥平里戰鬥」。在今天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欲想徹底打贏反顛覆及抗疫這兩場戰爭,振興香港,唯一的辦法便是叮走現在負責各主要戰場(如清除政府中的無間道、執行好抗疫措施、清理黃屍教師)的主將。換句話說,撤換聶德權、陳肇始、楊潤雄等無能失職局長便是香港的「砥平里戰鬥」,否則中央改革香港政局,振興特區經濟等努力都將會是諸事不順。(未完待續)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297907/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