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本來,根本不會有跳舞群組

2020.12.03 08:30 博客 屈穎妍

一個跳舞群組,又把香港人打回山洞,蝸在家中避疫去。

昨天看新聞,涉及跳舞群組的最新確診數字竟達519個,一次聚會牽連五百多人染疫,絕對是幾何數學。

特首說,聽了梁卓偉、袁國勇、福田敬二、許樹昌四位專家之言,認為全民檢測不科學,不贊成香港封城做強制檢驗。

我忽然想起一句話: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框架思考)。

由疫情開始至今,政府諮詢的都是醫生,以上四位專家來自醫學院,天天發報疫情的張竹君是衞生署醫生,食衞局長陳肇始是個護士……全都是來自醫療系統。然而,搞科技的朋友給我一言驚醒:「有沒有想過,這病毒傳播,不是醫學問題,而是一條數學題?」

假設有帶病毒者參加一個300人聚會,平均感染率是2%,就會有6人被感染;

受感染的6人再參加其他300人聚會,6×6=36,就有36人被感染;

如此類推,被感染數目就會6,36,216,1296,7776……幾何級數上升。

如果一早找出聚會中的感染者,不求多,譬如只揪出兩個,放他們入限聚名單,限制他們14日內不能參與聚會,即使仍有四個感染者混進聚會場所,那被感染人數就會大大減至:4,16,64,256,1024……

所以,這是一條數學題,也是內地健康碼的原理。

試想想,如果全港每個處所都有掃碼系統篩隔了一部分確診者或緊密接觸者,那些什麼跳舞群組、生日群組、酒店群組……根本就不會出現。

你可能會說,香港人就是怕私隱外泄,不肯掃碼。原來,早在今年三月疫情初發時,香港科學園一班年輕科學家就設計了一個名叫「iBonus冠狀病毒數碼預防系統」,就像進入酒吧、會所、體育館或者觀賞球賽前所填寫的健康申報表一樣,只要在終端機上回答兩條健康問題,再「嘟」一下八達通,終端機顯示綠色你就可進入,顯示紅色即你曾與確診者有緊密接觸,不能進入該場所。

香港人人都有八達通,大家無需下載什麼app,也解決了老人家不會掃碼的問題。八達通不會有姓名、身份證等私隱,只要每個處所門口放一部刷卡機,每個進來的人「嘟」一下八達通就完成。平時大家在酒吧門口填健康申報表連地址都要寫上,現在只需在刷卡機留下聯絡電話就可以,數據14天後自動消滅。這樣即使不能百分百隔絕高危人士,但如同上述數學題,隔得一部分,已大大減低社會傳播率。

這設計,不單是本地年輕科研人員成果,更在五月拿了2020年聯合國及世衞頒發的COVID-19 Healing Solution for Tourism最佳解決方案獎項,成為世衞認可的專利設計。

然而,拿獎回來後,把設計推銷給政府,卻碰了一鼻子灰,磨蹭半年,計劃在食衞局、創科局、特首辦之間拋來轉去,最後被批下一句:「你們的設計沒有科研含量」,就把計劃蓋棺。六個月後,政府推出了一個比他們設計累贅百倍的「安心出行」系統。

為什麼一早有更好的系統卻不採用?為什麼總是等爆完大鑊才事後補救,而不是想辦法早早預防?政府不是常說要鼓勵年輕人創新嗎?創了又如何?拿了世衞大獎又如何?英雄有用武之地嗎?

原載: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20/1202/527131.html

原圖:港台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Dylan Lee
現時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班子...就是港英政府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班習慣了被英國人呼喝踢屁股, 唯命是從的蠢疍...自九七回歸英國人走後, 政府內馬上呈現:"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前鋒"的情況...一班本來是垃圾平庸官員..手袋党..即如坐直升機般彈上高位....自此扯高氣揚, 自以為是, 自認為好打得...其實只是一群叻唔切, 但又冇料的死蠢, 大泡和!
20201211
wljiang
始終一句,你不是什麼人物,你嘅私隱係冇價値的。
20201204
光明
香港就是栽於庸手。
20201203
saimen siu
唔通真係"生命誠可貴,私隱大過天"?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港人為免私隱外洩不肯掃碼,連死都不怕嗎?試問染疫死去的人私隠仲有意義嗎?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