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武漢爆發後,就有意見認為,這可能與中國人嗜食野味的習慣有關,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就是蝙蝠。有人於是大力在傳媒上鼓吹,要求中國政府立法禁止民間長期存在的食野味行為。
我起初以為,中國政府不一定會接受這種意見。因為這種意見多少帶點辱華的味道,認為中國人嗜食野味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再者,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禁食野味對阻止疫症發生作用有限。因為疫症的出現源於病毒出現異變,以致可以在人體內繁殖。否則,吃了蝙蝠也不會染病。另一方面,家禽與家畜身上的病毒也會變異,禽流感就是一個例子。難道以後我們連雞鴨鵝都不食?
然而,人大常委會今次卻受這類欠全面的意見影響,於2月24日正式立法通過全國禁食野味。我個人不嗜食野味,卻覺得這樣立法概念不清,擾民而未必有效果。
其實,若以野生動物就是野味來作定義的話,我們平時吃的魚蝦,亦有不少可視作野味。而全球仍有不少地方的土著,至今仍以打獵為生,他們吃的可謂全是野味。可見食野味不會違背自然法則(即天道),只是不符合人類自己訂定出來的法律罷了。
人類已有逾一百萬年的歷史,畜牧業與農業是近一萬三千年才出現的事情,人類有九成九的日子都是靠打獵與採集維生的,吃的全是野味,人類可以說是靠食野味長大的。中國人主張「慎終追遠」,我們不應隨便否定我們祖先走過的日子。
以色列歷史學者哈拉瑞在他寫的《人類大歷史》一書中指出,人類在狩獵時代,無論是在體力與腦力上都發展得不比今天差。他們跑得快,游得遠;善於觀察四周環境,懂得觀星象,測天氣。他們知道獵物的生活習慣,知道甚麼可食,甚麼不可食。他們趨吉避凶的能力遠比今天的人強。若果世界出現自然大災難,食野味年代的人類一定比今天的人更有存活的機會。
此之所以,近年西方興起野外求生鍛煉,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要敢於食野味。有些注重人文教育的學校,近年亦為學生加入類似的訓練。他們除了想鍛煉學生的求生意志外,還想透過讓學生重蹈祖先走過的路,以對人類文明有更深刻的體會。真不明白,為何人家都開始學習食野味了,我們卻還要搞禁食野味?禁了就真的有防疫作用嗎?
其實,所有生物身上都有大量細菌與可演變成病毒的原生質存在。人類只是整個自然界共生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把自己從這個共生系統中隔離出來,只會令自己更不容易活下去。人類的DNA需要透過與病毒接觸,才能學會如何應付病毒。而病毒亦需要透過與人類接觸,才可以了解人類,並作出自我調節,以達到相互適應共同生存的效果。地球上的生物千萬年來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人類看來仍得跟著走。
原載:am730
原圖: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20/03/09/IN2003090049.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