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香港人盼望了156年

2016.10.02 19:00 時事 曾財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新界一所英文學校完成中學及港大大學預科課程。1975年,我前往英國一所大學接受三年的英國大專教育。1979年,我大學畢業回到香港後考進了當時英國人最多、殖民地氣息最濃厚的皇家香港警察當一名見習督察。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前,我在英國工作文化中浸淫了18年,一起工作過的洋上級固然很多,曾經指揮過的洋警官也不少。屈指一算,我接觸到的英國與殖民地官場文化比一般香港人多很多,理應是觀念非常英化,殖民地官員的習性異常濃厚才對。但有三大原因使我不會當假英國人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身體裏所流的血。無論你的英語說得如何流利,英國文化有多豐厚,對英國的感情多麽一廂情願,你的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就自然把你從白皮膚的主流英國人分別了出來。你自然而然地就會被他們劃分為「異類」,不被真正信任。我當年的一個從小在英國讀書長大,主修電腦工程的華裔英國籍大學同學便因為這個原因憤而從英國國防部的一個研究部門辭職,選擇回到香港工作。

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

我國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是第二個原因。英國的文化雖然也是源遠流長,優點甚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也仍然保持著表面上主宰全球的風光,但我在接觸到中、英兩種文化之後,仍然覺得咱們的中國文化稍勝半籌。採納英國文化來填補中國文化在現代應用上的薄弱之處絕對可取,但以英國文化來全盤取代中國文化則一定是一個中國人的災難。 因此之故,我在英國修讀大學期間便形成了「以中為主,以西為輔」的觀念,至今未變。我喜愛英國文化,包括英國人的生活習慣、社會禮儀、正宗的英語口音,但不會把中主英輔的位置弄錯,不然的話就變成不倫不類,精神分裂。至於那些在英國沒住過幾天、英語不懂幾句、莎士比亞不知為誰人的廢青,他們的崇洋拜英行為只是為市民大眾增添幾分樂趣的笑柄而已。

剃人頭者不許別人剃頭

我在皇家香港警察的親身經歷是第三個原因。在回歸之前,我們這批中西兼備的華裔警官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主要原因是英國人當時實行「以華制華」的策略。當時他們認識到,不通過我們這一群警官作為工具,根本沒有可能有效管控幾萬名華裔前線警務人員。但是,他們在遲至1997年上半年的晉升高級警官考核當中仍然嚴重歧視我們;佔警官人數不到百分之五的洋警官竟然佔晉升高級警官人數的一半! 使人可笑的是,在香港回歸後不到兩個月,外籍督察協會便公開發表聲明,敦促特區政府在晉升考核時要公平對待外籍警官。剃人頭者轉眼便不許別人剃其頭,真是何其諷刺,那我們華人被長期歧視這筆賬又該是找誰去算?

我是中國人,來自香港

猶記得當年在大學裏與一個初相識的外國同學交談時被問到是什麼人,我當然說我是中國人。他接著問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我說我是從香港來的。他立刻說我不是中國人而只是香港人,氣得我當時就跟他激烈理論。他說從大陸或者是臺灣來的是中國人,而從香港殖民地來的只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在香港回歸祖國前,香港出生的華人既不被承認為英國人,就連認祖歸宗的權利也被蔑視,只能像無主孤魂地到處漂泊著,多麼的悲哀。從1997年7月1日開始,我在任何地方或場合遇到新相識的外國朋友時總是自豪地、大聲地說:「我是中國人,來自香港!」 為了這一句話,我們香港人盼望了156年! 圖:文匯報 http://sp.wenweipo.com/hk15contest/?action-viewnews-itemid-87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