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旅遊業行家和商界朋友,多了時間茶敍,彼此閒談不是談生意,而是吐苦水,慨歎現時香港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過去本港經濟衰退,觸發點來自金融市場和地產市場,但今次就來自旅遊業,實在是令人意外,原來旅遊業對經濟影響這般大。政府上星期二公佈今年首季的就業數據,零售及旅遊相關的行業的失業率再上升零點二個百分點,去到百分之五點三,遠超整體失業率百分之三點四,就業人數亦已連續出現按年跌幅。 早在二○一四年夏天,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曾預測,如果要調整自由行模式,就會影響到勞工市場。當時,零售業有三十三萬名僱員,佔香港就業人口百分之九,其中有八成是低科技僱員。同期的本地生產總值,整個零售業的貢獻有百分之四,其中有三分一來自旅遊。旅遊業狀況與零售、餐飲、酒店業息息相關,脣亡齒寒。現今社會除了計算經濟效益,更進一步的考慮,要顧及社會的「幸福指數」。零售和旅遊業提供大量普羅大眾的就業職位,最直接影響市民對香港的信心,對工作前景和行業的安全感。工作不穩會帶來很多個人情緒,家庭和社區問題。旅遊、零售、餐飲和交通行業僱員多達八十萬人,佔全港就業人口超過兩成,如果行業狀況持續惡化,勢必動搖社會穩定,真的令人擔心。 今次旅業風暴,部分源自香港政治環境。如訪港旅遊業需要作出結構調整,自由行改為一週一行;內地旅行社不願組織訪港旅行團等。整個零售業最高消費的客群,正正就是這個板塊的客群。訪港旅遊業和零售業一蹶不振,自然影響到其他行業,老闆和僱員都發覺前景不明,自然會壓縮消費;公司減少出行出差,市民減少旅遊開支,又勢必影響蔓延至外遊和經營票務的同業。 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日前訪問香港時強調,經濟城市就是香港的亮點和重要性,這個講法好有道理。因為香港面積細小,相比其他經濟體系,人口又少。情況類似歐洲小國盧森堡和亞洲的新加坡,蓬勃強勁的經濟才可令香港屹立國際,得到國際注視。 無可否認,內地訪港旅客能為香港帶來龐大經濟收益,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然而行業的確需要調整和規劃,知悉政府快將公佈旅遊業監管局法例草案,加強規管旅遊業。不過,近日坊間和業界皆發出聲音,認為香港更加需要成立旅遊局,統籌旅遊業發展,並且協調旅遊基建、人才發展和交通配套,這或許是整個行業的願望,包括大學教授、酒店業權威人士和旅行社翹楚。我期待特區政府多花心思,探討把目前工作散落至多個部門的旅遊事務,集中在一個旅遊局去統籌,會是更佳的抉擇。 圖: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13/YO1510130007.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