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注資10億元,鼓勵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立即受到建制及反對兩派「齊插」,指政府何不讓作為「一帶一路」地區之一的香港市民共同受惠,讓他們到這些國家升學。
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確實,近年市民對子女教育支援的需求殷切,皆因香港教育漸漸講求「一生一體藝」及「全人教育」。對家長而言,除了直接升學需要資助,課後活動同樣對學生的升學有所影響,與學生的成績息息相關。然而,政府的支援卻極為不足。
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課後活動不多不少關係到學生升學。特別在中學,現時學校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累積「其他學習經歷」(下稱︰OLE)。高中各科,特別是通識科的成績好壞與學生的眼界不無關係,而當中學校要求及推介的課後活動,十之有九也難以避免,並要收取費用。例如:中文科的話劇觀賞、通識課參觀博物館及展覽等;加上家長間的攀比及學生間的朋輩壓力。
因此,在主觀感覺及客觀重要性多者相結合下,在現今社會當中,課後活動對家長及學生都佔有重要地位。課後活動當然有平有貴,但始終積少成多,堆沙成塔。長此下去,對清貧及一般家庭造成一定或沉重壓力,實在不容忽視。
確實,家長及朋輩間的不良比較導致的惡性競爭,為學生帶來沉重壓力。政府實在要加以正視,這是重要議題。然而,這非本文重點,便不在此贅述。若單純論到這些課後活動對學生的作用,則必然是適量有益,有助他們增長知識及擴大眼界。
因此,適逢《財政預算案》將繼《施政報告》後公布,政府應正視新教育制度對家長帶來的經濟壓力,並有責任將這些漏洞加以接軌,將過去以關愛基金特別津貼支援基層學童學習需要的資助恒常化,協助清貧學童之餘,亦理應將資助擴大,設立分級制,按級別為不同經濟狀況而有需要的家庭發放合理資助,讓課後活動支出不至於成為一般家庭的經濟負擔,提升學童的學習質素。
總括而言,培訓人才是全世界兵家必爭之地,政府既然有心推行全人教育模式,理應在各個環節給予足夠援助,將資助恒常化及擴大,以免學生有心向學卻不能學,也避免令市民百上加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