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可持續發展沒有方便法門

2015.11.13 07:50 時事 何俊賢

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早前曾在一論壇提出一個方向,便是將郊野公園及房屋用地的比例對調,即變為40%的土地用作居住,35%用作郊野公園,當中將釋放4,000公頃土地;梁錦松先生認為如此方向,將可讓香港多住100萬人。本人對有關意見不置可否,但坊間對有關意見的反對聲音,卻可見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風氣,有了奇怪的變體。

相信高中生也會知道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模式。」即是務求在社會、經濟及環境三大發展中取得平衡。可是,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只講求環境保育,只是追求某一類行業和方向的發展,而過度運用某種增加土地方法,「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甚濃。

勿讓貪方便的風氣蔓延

政府過去曾提出「六管齊下」方式增加房屋用地,包括更改土地用途、重建、收地、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和重用前石礦場。無獨有偶,卻通常只向填海及農地埋手,產生這種情況原因簡單,因為一般情況下,任何人也會如民主黨李永達早前的言論一般,認為填海「一填就幾百公頃,好過郊野公園逐忽做」,導致這種純粹「貪方便論」甚囂塵上。

坊間有句笑話說「懶惰是一種堅持」,其他增加用地的方法,例如釋放郊野公園用地作發展用途,可能需要長達五至十年時間修改《郊野公園條例》及通過城規會審核等法律程序,導致政府一直沿用最就手的方法;但兩千多年前孟子已曰「取之有道,用之有節」,現時單一的增加用地方式,已即將填平數千公頃的海域,就算現時勉強可取平衡,但已造成紛爭不斷,終會導致無海可填的地步,將追求社會、經濟及環境平衡發展的方向,推向不可挽回的臨界點。

多管齊下才可取得平衡

總的而言,我們不應抹殺任何有助平衡社會發展的方向。加快研究利用郊野公園用地,甚或其他用地作房屋及其他發展用途的方向,雖然最終不一定適合香港,卻不失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如果合適,更能為各持份者提供一種更好的平衡和共識。

否則,真的是「年輕人認為上樓、上流、上位都沒有希望,最後只能上街」。若然只重視單一發展,最終破壞社會平衡,上街者又何止年輕人呢?一味貪圖方便,這絕對不會是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道,還望政府及社會戒之慎之。

圖:無線新聞截圖

http://news.tvb.com/local/562b42cd6db28cf20a00000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