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新加坡,是雙城記,競爭對手,也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國際大都會,回顧公共房屋發展歷史,其實香港是新加坡的師傅;早在1972年,香港啟動「十年建屋計劃」,而新加坡剛於1965年立國,百物待興,因此,香港成為公共房屋計劃的領頭羊,其後,新加坡政府好幾次派員來港取經,後發先至。現在,它們在公共房屋的成績,青出於藍,比香港更成功。 以前是叮噹馬頭,現在做得比香港好,新加坡政府在公共房屋政策是有牙老虎,它們有「建屋發展局」,有CPF借款供樓,強逼收地法例等等,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的18年,在這個民生最重要的議題,香港是不進則退。
特別是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後,曾蔭權走錯了路,基本上凍結公共房屋興建,1997年總人口由650萬增至2014年724萬,但居於公屋維持在338萬,差不多原封不動,同期私人房價大幅飆升,公屋冇得住,私屋買不起,如果我是年輕人,我都有怨氣。
說得坦白些,香港政府一直以來,都奉行高地價政策,賣地都是價高者得,但也不是壞事,高地價造就低稅、優質醫療服務、九年免費教育等等德政,但政府要明白,香港人的怨氣大部份源於房屋問題,化解之道不是向私樓出辣招壓樓價,而是更快興建更多的公共房屋;再坦白一點,私人樓價即使跌三成,普通市民買得起嗎?願意買嗎?
如果我是梁振英特首,我會考慮這樣做:
郊野公園是香港綠色寶庫,但不是動都不能動的圖騰,前天文台長林超英說:「開發郊野公園土地,是思想癌症,想也不能想。」笑話,太霸道了嗎?算他十萬八萬人行山人士,他們也不應該把四分之三的香港土地,視為私人財產,幾十萬位劏房市民,幾十萬等上樓的普羅大眾,他們的權益誰來保護。
請大家看看劉克襄的著作《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他是台灣人,喜愛香港郊野,我看書後,都嚮往香港郊野風光,但幾萬個行山人士壟斷75%香港土地,這也是太過份了吧!!!
幫港出聲download在網址www.silentmajority.hk的「土地報告」,列出郊野公園和填海的要點-
各位,這份報告是幫港出聲和幾位有心人的精心傑作,希望政府官員考慮,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政府和市民聯手解決最大的怨氣──房屋問題。
圖: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great-outdoors/hikes/sai-kung-peninsula-hike.jsp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