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延安精神」之我見

2015.10.02 16:00 時事 陳勇

日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前往陝西省視察,當中包括到了延安重溫中國革命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延安一度是中共的黨中央所在地。「延安精神」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領導人崇高品德和偉大情操的集中體現。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積累了局部執政至後來全國執政的成功經驗,為新中國的成立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等構成。美國著名作家斯特朗曾在書中寫道:「黨的負責幹部住在寒冷的窯洞,吃著簡單的飯食,憑藉微弱的燈光,長時間的工作。那裡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穿著西裝革履來搞革命

當年,確是有些家境富裕的青年穿著西裝革履來延安的,到延安後,他們系統地接受了馬列主義和革命理論教育,特別為延安廣大革命者為理想獻身的奮鬥精神所影響和感動,自覺脫掉西裝,換上粗布衣服,脫下皮鞋穿起草鞋,改變了原來的價值觀念。

據史料記載,受「延安精神」的激勵,當年來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變節者極少,絕大部份人都成為新中國的奠基者,有些後來還擔任了國家或軍隊不同層次的領導職務。

儘管延安歲月已成為歷史的記錄,但延安精神依然為世人津津樂道。據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延安精神概覽》披露,目前世界範圍內研究「延安學」的學術機構有200多家,研究人員達5000人之多。從事「延安學」的研究人員分佈廣泛,日本大約有1000多人,前蘇聯所屬各國也有1000多人,西歐有300多人,印度有400多人,美國最多達2000多人。而內地不少省市、高校都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會」,視「延安精神」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延安認識新中國歷史

香港是國家的一部份,筆者認為,香港應加強中國現代史教育,讓青年學生知道前輩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所作出的偉大犧牲,認識昔日苦困的鬥爭環境,明白到今天的勝利和繁盛與前人的奮鬥是離不開關係的,愛國情懷當會油然而生。

延安是新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到訪延安,認識延安,就是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筆者很鼓勵社會各界多組織青年學生往延安考察交流。我也祈願延安的發展更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幸福。

圖:網絡圖片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BB%B6%E5%AE%89%E5%9B%BE%E7%89%87&step_word=&pn=2&spn=0&di=159662761610&pi=&rn=1&tn=baiduimagedetail&is=&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724628666%2C710707577&os=1018322541%2C3113198420&adpicid=0&ln=1979&fr=ala&fmq=1443611803501_R&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bjurl=http%3A%2F%2Fwww.035166.com%2Fuploads%2F%25D1%25D3%25B0%25B2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anc8mm_z%26e3Bv54AzdH3Fsey570n8_z%26e3Bip4s&gsm=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