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土地供應選項全面諮詢工作,九月底告一段落,萬眾期望特區政府提出方案,解決急在燃眉的房屋短缺問題,以及土地開發的長遠之計。
過去四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專業團體、意見組織、社會各階層人士,意見紛陳,所有想到方案的優劣、利弊幾乎都有論及,就是沒有達成一致共識。隨著而來的問題是,當局是否試圖再協調尋求共識?或是,當局綜覧各方意見之後,權衡利害輕重,訂定一個藍圖、提出一套方案,然後廣事解說推動共識,支持政府向前邁進?
肩負重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退休資深新聞工作者馮成章,本周初起在《明報》發表系列文章,討論土地開發選項,文章聲明只代表個人意見,期望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在辯論結束前提出意見。不過,以馮氏關注社會公益的熱忱、多年浸淫新聞事業的功力,其系列文章表達了林鄭月娥解決問題的決心,大致勾劃了未來特區開發土地政策的輪廓。
施政受制民意對立
截至昨日(星期五)本文執筆時,土地供應系列發表了三篇,首篇<諮詢屬真屬假,讓事實還原真相>、第二篇<難有一致共識,但有主流民意>,開宗明義點出大辯論無法凝聚共識,政府有責任釐定政策方向。第三篇<填海造地作儲備,確保供應主導權>,畫龍點睛道出特區政府未來開發土地的傾向。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從來供不應求,可是九十年代之前的社會怨氣為何不如今日之深?再說,資源條件和香港相若的新加坡,早年還需來港考察公屋政策,如今大致人人安居,道理何在?長期關注公共政策的人明白,這是因為當局受制於分歧對立的民意,失去主導開發土地的決策效能。
行政主導效能縮減
經過四個月來的全面諮詢,香港社會更進一步體驗房屋用地短缺之嚴重,以及各階層利益與觀點分歧之深遠,如何推動房建向前邁進,有賴決策當局魄力。香港政制有本身特色,既不取決於共識、也不是多數決定,而是歷練多年、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導。過去十幾年的重大社會爭議,削弱了港人對這個機制的信任,減縮了行政主導的效能。特首林鄭月娥的管治團隊,立志解決土地短缺的積重,必須負起責任挺進,選定短中長期土地政策之後,不嫌其煩全面解說政策的思量,消除不同持分界別的疑慮。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504/3566144.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