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以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建設,大嶼山作為香港最大的島嶼,不再是香港西部的盡頭,而是成為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大門、未來發展的新天地,將會扮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區政府亦意識到這一點,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和藍圖,銳意發展大嶼山。
然而,大嶼山在發展和規劃上仍存在很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大嶼山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大嶼山的發展關乎香港人的衣食住行,特區政府若要把大嶼山發展搞好,必須要從交通着手,同時,要加強官商鄉的合作,拿出更多決心和承擔,這樣才能夠真正將大嶼山建設得更好。
大嶼山扮演重要角色
大嶼山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是香港最大的島嶼,比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目前人口卻只有17萬多。特區政府有志向發展大嶼山,2017年公佈《可持續大嶼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大嶼山未來定位,提供用作房屋、商業、零售、酒店、康樂及旅遊、高增值物流等用途的土地,同時提供發展機會,藉助發展大嶼山讓香港的空間發展佈局更為均衡。
事實上,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一經啟用,勢必會將大嶼山和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連接變得更加緊密。從大嶼山出發乘車,一個小時內能抵達澳門、珠海和深圳,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再配合香港國際機場,大嶼山會成為香港通往世界各地和大灣區的「雙門戶」,將會有空前的地利優勢及發展機遇。
大嶼山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地方,從空間來說,大嶼山完全有能力吸引更多的香港人遷入,解決困擾香港已久的空間及人口問題;從發展來說,大嶼山的地理優勢顯著,藉助大灣區發展橋頭經濟,對金融、商業和物流等行業均有重要的意義,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機遇;從旅遊來說,可充分利用大嶼山的生態、景觀和文物價值等等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推動綠色休閒旅遊。在發展與保育兩者之間,可以盡量平衡,倘若兩者未能完全平衡得宜,那麼後者可以作適度調整,特別是在解決擠迫居住環境方面,後者應要作出更大的讓步!
交通建設必須先行
眼下,大嶼山正成為外界的主要着眼點,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勢必會有更多的人流和車流湧入。不過,眼前的問題亦有不少,區內交通配套長期以來並未完善,只靠一條北大嶼山公路連接汲水門大橋和青馬大橋出入大嶼山,目前已頻頻塞車,交通負荷嚴重,不但對當地居民造成不便,更嚴重制約了大嶼山發展,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不久前,筆者去大嶼山視察道路安全及交通網絡工程進度,過往數年政府已在大嶼山幝山道及嶼南道完成了21項道路改善工程項目,包括彎位擴闊工程,未來有3項相關工程有待完成。但總體而言,值得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加上《可持續大嶼藍圖》所公佈的,建議擴展東涌新市鎮、發展小蠔灣及開發東大嶼都會,令整個大嶼山長遠會容納70萬至100萬人口。令人憂慮的是,大嶼山交通的規劃及穩定性,能否應付未來的人口增長。
政府若要把大嶼山發展搞好,必須要從交通着手,制定長遠政策,全面審視交通及鐵路網絡。特區政府必須議而有決,軟硬兼施,急民之所急。從短期措施而言,政府要加密加快巴士和渡輪班次,以疏導人流;至於長遠而言,政府可以考慮規劃建設一條環島公路和貫通大嶼山南北的隧道。此外,必須盡快建成一條連接東涌與大澳的公路,這樣既可解決當地居民的燃眉之急,也可提升大澳旅遊觀光經濟效益。
攜手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可以看出,大嶼山是樂園,也是方舟,未來可以發展成為主題島,給年輕人更多向上發展的空間,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天地。從香港整體利益着想,特區政府不應再虎頭蛇尾,拖拖拉拉,發展大嶼山已經刻不容緩,目前香港擁有一切技術和資源,是時候拿出更多的決心和承擔。
對此,特區政府需考慮加強與發展商和鄉事的合作,因為只有攜手合作才能打破僵局。更何況在發展中,特區政府無可避免地要加強與不同商業機構以及鄉事力量溝通,互相理解,甚至合作。加強有關合作,能進一步減少政府開支、項目風險、協商成本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嶼山要發展,香港需要多方合作,需要以開放包容和務實的態度做事,政府不能因為顧忌多多便踟躕不前,不要過分相信官商勾結的離間之言。在實際操作中,政府官員可以認真看待公眾憂慮,包括能否做到公平、問責、透明、顧及持份者權利等,對此,特區政府應當積極有為,必須將一切公開化、透明化,以促進社會各界客觀理性討論,減少情緒性爭拗,擺脫類似「官商鄉黑」之類猜忌煽情的羈絆。
筆者認為,過去兩年的立法會鬧劇應當結束,發展大嶼山要擺脫無謂的政治糾結,需以更開放更包容和更務實的態度,集思廣益,掃清發展的障礙。香港應該撥亂反正,破除亂局,追求有利香港未來發展的改變,這樣才能更好地進步,香港的未來才能更有希望!
作者:何君堯 立法會議員
原載: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9/03/PL1809030001.htm
原圖:大公報、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0/05/HK1610050005.htm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8/0322/154011.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