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的提出已有一段時間,坊間就此的討論也越趨熱烈。至今,不少人的感覺在於大灣區概念雖好,但區內各地之間,特別是行「一國兩制」的港澳地區未能與內地各市接軌之處極多。
舉個例子,不少內地的網上便民服務,將沒有內地戶籍的港人摒棄於外,例如︰近日有朋友向筆者推介一個「餘額理財」賺取利息的產品,筆者作為港人便難以參與其中;亦有朋友指,現時港人到內地銀行開戶也越趨困難。無疑大灣區的真正興旺,一些便民措施能否「互聯互通」其實也事關重大。就此,筆者認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縱使在政策及法律上的互通仍然難以一蹴而就,但政府應在較易處理的範疇上先下工夫,讓更多的便民利商措施可以先行落實,發揮協同效應,相信亦可作為其他重要實踐的重要借鏡。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就例如現時政府容許長者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的指定服務,有關服務推出以後的使用情況遠超預期,大受歡迎,證明港人有在大灣區內使用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引證港人在內地使用醫療券的可行性;另外,現時也有不少香港保險公司與內地醫院成功合作的例子。筆者認為,以上種種成功例子,均是實踐大灣區內便民措施的重要成功例證。特區政府理應參照這些經驗,積極研究全面容許長者可在大灣區內的所有港資醫院使用醫療券,甚或是研究擴展至更多內地醫院,以反增加可使用的服務,讓香港長者在內地的生活更為便利,相信也是港人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步。
而對筆者而言,上述的成功經驗,更應視之為一種值得參考的大灣區合作新模式,如大灣區內的各級政府可嘗試在其他範疇作出研究,推出更多可讓區內民眾共同參與的措施,相信必定可以有利區內互動發展,便利區內民眾,讓大灣區的發展可昇華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原圖: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18/02/28/IN1802280016.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