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向重視香港發展,並期望香港可以把握國家的發展趨勢,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踏上發展的新台階,這在幾任領導人的治港方針和最新的十九大報告中清楚可見。而近日就著科研發展一事,國家亦大力推出惠港措施,除了本港科研機構毋須伙拍內地研究所,可以直接申請內地科研經費,資金還可撥付跨境在港使用,以及可享有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於日前表示他重視兩地科研合作上面對的問題,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指促進中港科技合作是「一國兩制」應有之義。從現時國家的措施以及習主席的決心而論,也可見香港科研發展,將會迎來遲來的春天。
香港不乏創科人才和研發,不時也會有新聞報導原來某某研發是出自香港的科研團隊和大學。不過大家「嘩」了一聲之後,鑑於香港的商業模式不重視創科投資,「搵錢」自有門路而對創科有「hi-tech揩嘢」的憂慮,而且特區政府對創科的投入相對而言較遲、較少,導致不少初創公司也缺乏信心;當中,不少科研成果還在「襁褓」之中便只好拱手讓人,近水流台且政府及商家又有強大資金投資的大灣區其他城市自然便可以「坐享其成」,讓不少港人後悔莫及。因此,是次國家直接可以「揼水」到港支援,雖然據悉在第一階段的資金不會太多,但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香港的科學家從此可以再多一條「水喉」,也可更直接參與到國家的科研計劃之上。這種優惠,在芸芸眾多國際城市中,惟獨有國家作為後盾,且要肩負讓「一國兩制」有效落實重任的香港獨有。
但不少事情上,香港既不是輸在國家的忽視,也不是輸在自身能力,而偏偏是敗在部份人對國家的偏見和對國際形勢的誤判之下。在別有用心的反對派炒作之下,即使對香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只要牽涉到內地相關議題之上,便會被無限上崗上綫。就例如創科局早前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海外及內地科研人才。部份盲目反對內地的反對派便大加炒作,冠冕堂皇地指出這會與本地人材構成競爭。理性地看,科研就是要互助取長補短才會更上一層樓,海外、國內及香港的科學家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確實讓香港增益甚多。但一些別有用心人士便是善於利用市民對部份議題的不認識而將一些事情加以醜化。更有不少事例是成功製造恐慌讓不少好事也胎死腹中。所以,香港的科研發展成敗,確實仍在於市民必須看穿這些政客的陰謀。
如果按反對派的立場而言,科研要成功,團隊必須全是香港專才、又要全在香港自行研發,最後又要可成功將成果冠以香港製造的冠冕。這完全「坐蛙」思維,且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筆者認為,我們必須看清現實,摒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緊握目前機遇,讓香港可以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在科研發展方面再創輝煌。
作者:李世榮-民建聯中委 新社聯副理事長 新界青聯智庫召集人 沙田區議員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topnews/2016-01/3267831.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