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鄭月娥特首上任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特意落實中國歷史科在初中獨立成科,期望在正規課程中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而且還在現有的課程基礎上加入更多中國與香港歷史上的相關內容,期望年輕一代正確認識香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一部分的觀念。
筆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原意和行徑絕對是值得支持的,但其實一些調查發現全港約八成的中學已經將中史科在初中階段獨立成科,但為什麼現在依然有部分年輕人對國家缺乏認同感,甚至走上街頭爭取「港獨」呢?
一次參與研討會的經歷告訴筆者,這樣單方面的推動中史教育最後成效有多少呢?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教材的篩選與師資培訓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記得那次的教育研討會,一位校長說到一次觀課的經歷,那是一個中三級的中史課,課題是「抗日戰爭」。原本「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中國內地和香港唇齒相依的見證。當時英國人投降戰敗後,一直都是東江縱隊游擊隊在華南一帶進行敵後戰場的抗爭。
但那一節課,那位中史老師卻以一個十分「中立」,甚至令人覺得事不關己的名詞來形容這場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戰——中日戰爭,好像作為一個香港人與這場戰爭根本上沾不了關係一樣,所謂的「三年零八個月」只是我們單獨被牽涉其中的唯一憑證,除此之外,我們還是一個局外人。記得那位校長說他在課後特意問了其中一位學生,對於這場戰爭有什麼感想,那位學生只說了一句「沒有什麼特別。」
這樣的一堂中史課能夠成功加深年輕一代對於國家的民族意識?恐怕答案大家都清楚。
筆者作為一位中史教師,個人認為其實從教材上的準備,很多時候已經可以令學生透過課堂感受中國遠古歷史與現在香港千絲萬縷的關係。
比如說在講到南宋滅亡之際,陸秀夫帶著宋帝昺逃難來到香港,香港當時的新界居民為了接待皇帝就製作出我們今天申遺名單中的盆菜;同時亦留下了將來沙中線其中的一個車站——宋王臺;而且最後南宋最後一戰的伶仃洋,今天也即將成就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
這些種種不但可以令學生感受到歷史與今天生活之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傳遞我們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一部分的價值觀!
歷史除了單純事實的陳述,警惕後世子孫不要重蹈覆轍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從歷史的事件中,感受到個人與歷史,個人與社會,甚至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重要連繫。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8-02/3545945.html
http://news.takungpao.com/hkol/topnews/2017-08/3487580_print.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