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港珠澳大橋通車值得期待

2018.03.24 15:30 時事 李世榮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大橋成效如何也即將進入實戰驗證的階段。儘管反對派如何質疑大橋是浪費公帑,廣大商家及市民卻以行動表達對大橋的期望。包括:使用大橋的中港牌申請踴躍,而且也有不少市民參加可一睹大橋宏偉建築的旅行團。筆者認為,「群情洶湧」反映未通車的大橋存在潛在機遇,一旦通車,相信必然造福香港及珠三角地區。在此,不少論者提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將為物流貨運、旅遊等方面帶來效益,打造港珠澳一小時生活圈。筆者認為,除了可嘗試量化者,一些不可量化的地方,也足可見大橋通車後的巨大效益。

應把握國家級機遇

近年,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發展飛躍,由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更吸引不少國家及地區爭相參與,可見國家的發展勢頭及經濟實力。最近,國家更在珠三角推出兩大國家級的計劃,包括如果發展成功則為全球四大灣區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和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對香港而言,如此空前絕後的計劃居然無獨有偶與香港有關,機會千載難逢。事實上,國家對大灣區的重視程度如此,大灣區,特別是近水樓台連接大橋的香港,其發展必定可在國家的優先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的增長。

加強合作突破樽頸

此外,一個城市的發展,始終局限於地緣因素。香港過去飛躍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初期的「前鋪後廠」模式。不過基於不同原因,包括香港內部之爭浪費機遇,以及深圳市的飛躍發展,加上隨年代發展走出不同步伐,既有模式基本已進入樽頸,香港極有必要在發展定位上思變。就此,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後,香港與珠澳兩地發展出一小時生活圈,同時為香港尋求新發展和定位提供更多可行性。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又是否純粹理想?不過眾所周知,當初的大橋方案除了港珠澳三地,同樣包括深圳,當最終方案敲定以後,深圳便立即籌備興建直通中山的深中大橋,為兩市提供地緣上的方便。故大橋的重要性,已不用筆者多說。 大橋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不過要進一步強化效益,仍離不開軟件上的配合。舉個例子,外國其他灣區與大灣區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區在制度上其本一致。在此,一國兩制固然帶來優勢,但制度不同始終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是故,筆者也建議國家可在保持一國兩制的優勢下,推出政策促進粵港澳的溝通,例如民建聯之前所言的國民待遇,便是其中之一有助理順不便的方法。或許,有政客可能會拘泥在兩地融合便會出現矛盾,但只要是有助國家及香港發展,任何方法確也值得思考。 作者︰民建聯中委、新社聯副理事長、新界青聯智庫召集人、沙田區議員 李世榮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mainland/focus/2016-09/3374041.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