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香港旅遊發展局總幹事劉鎮漢於上週公布新年度的工作計劃。他預計今年整體訪港旅客人次為6,055萬,較去年上升3.6%。例如,由年三十至初四,新年頭5日入境旅客較去年同期上升13%,內地旅客上升15%、海外旅客上升3%。他指出去年內地、短途及長途巿場有一定升幅,惟過夜旅客人均消費及平均留港時間持續下跌,當中購物的數字較前年下跌約9%,相信是與本港酒店價格上升、旅客購物意慾下跌,以及網購消費模式興起有關。
訪港人數增加 人均消費卻下跌
旅遊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在2014年,旅遊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5%。旅遊業的就業人數約27萬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7.2%,因此訪港旅客人次與消費金額與本地經濟及就業情況有很密切的關係。香港以往靠着「購物天堂」的美譽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而來,帶動本地的旅遊零售業發展。商人只需在旅遊熱門地點開設零售點,例如尖沙咀、旺角和銅鑼灣,就算賣地道小吃也能賺到盤滿砵滿。但是,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訪港旅客人數增加了,但人均消費卻下跌,可謂「旺丁不旺財」,而且這種趨勢有惡化的跡象。
營業額普遍欠佳
面對這種轉變,香港零售業首當其衝,加上香港營商成本高昂,人工貴、舖租更是全球之冠。如果商戶找不到增加營業額的方法,最終也只能關門大吉,倒閉收場。為此,香港進出口界立法會議員黃定光在幾年前牽頭倡議開設新田購物城,希望藉着靠近落馬洲邊境口岸的地利因數,一方面吸引大量內地遊客來港購物消費,另一方面又可疏導香港購物熱點的人流,減少內地人與本地人的磨擦。但是,新田購物城在二月啟業,每日只有約300人光臨,當中八成是本地居民,情況並不理想。
同樣的情況不但在香港發生,就連深圳的前海周大福全球商品購物中心也出現人流不足,銷售欠佳的情形。2016年,該購物中心打着保稅的旗號,吸引不少主打港貨的跨境商舖落戶。在開業初期,該購物中心一度客似雲來,全盛時期一周人流直衝25萬,但隨着2017年第二期開幕,人流不似預期。據前海管理局數字顯示,前海周大福中心試營運一年累積一百萬人次,如今每日人流大約二千多人次,周末也只有五千多人次。隨着人流減少,銷售額下跌,許多商戶也只好蝕本離場。
顧客消費模式改變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零售業正面對嚴峻的挑戰,顧客的消費模式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實體零售舖的生存空間日益減少,而逐漸轉變成網絡購物的天下。網購最早出現在美國,例如eBay與Amazon,但將網購發揚光大的卻是中國的淘寶網。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在2003年創立淘寶網,是一個面向全世界消費者的購物網站,個人或企業均可開設自己的網路店舖,此外還可以進行網上拍賣。
網購已成消費新模式
淘寶網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從實體購物變為網絡購物。另外,網絡購物也催生出「光棍節」的出現,該節日的重點節目是網絡促銷。由2009年開始,每逢11月11日,各大電商推出折扣網絡銷售活動,吸引大批消費者,特別是年青人進行網購。例如,淘寶網的子公司「天貓網」在官方微博公布2017年雙11全球狂歡節網購月成交額再破紀錄,達人民幣1,682億元,逾90%是通過無線網上支付完成交易。由此可見,網購已成為全球消費新模式,並有增長的趨勢。
肥水外流別人田
然而,香港的零售商顯然未改變傳統的營商觀念,仍然認為只要覓得好舖位便可購錢。對於網購,大公司有能力做、但不關心,小公司缺乏資源、卻很關注。例如,由香港商人王維基於2015年開設的電商HKTV Mall,由開始每日只有數百張訂單,升至2017年底每日七千多張,單月營業額已過億元。由此可見,不但內地消費者習慣網上購物,就連本港消費者也有這個需要。可是,香港本地的電商只有廖廖數間,未能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龐大需要。所以,許多港人也只好透過內地淘寶網去進行網購,肥水也只好流給別人田。
面對本地消費模式轉變,不但本地商戶需要改變銷售策略,就連香港政府也需要推行配對政策,幫助本地電商轉型,例如推出新的電子貨幣和移動支付等等。如果只有本地商戶願意改變,但缺乏政策支持,香港的零售業最終只會在全球的網購潮流下被淘汰。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911/3160350.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