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一小撮學生,不滿校方就修習普通話的規定,粗言鬧事,現場視頻紀錄了過程實況,再度引發社會爭議。
近年來,本港大學學生在校園丶在社會丶在街頭的種種行為素養,港人已習以為常,由憂慮轉為麻木。在海外各地關心香港的華人來說,卻是幕幕驚心,紛紛致電給親友探問:「香港的大學怎麼了?香港社會怎麼了?」
浸大生佔領因由理虧
且不説那些學生代表輕蔑待人的態度,就以他們所謂抗爭的理由而論,真是「氣壯」?真是值得力爭?他們的支持者中包括資深教學人員,難道他們都忘了教育初衷?
大學教育的重點傾向不同,校風有異本是必然,學員入學是根據志願,不同意校方課程,大可不入學。普天下大學對語言文字有不同要求,不少大學的理工科規定學員必須選修一至兩個外國語言,態度認真的學生勤奮去學,馬虎的學生就走「精面」,挑選那些評分寛鬆的教授,蒙混過關。少有見聞學生抗議校方有如此規定!
學校考試方式、評分寛嚴,更是各師各法,各自精彩,從來沒有劃一標準。有些考試要求嚴格,禁止攜帶任何其他文具書冊,有些教授甚至容許帶著書本赴考,所謂的open-book;評分方面,有硬性規定一個標準丶也有「拉曲線」靈活訂定一個百分比的合格率。學校是嚴或寛丶教授是緊或鬆,社會與校友有公論,在校生有何憑藉覺得自己理直氣壯?各地名校教授,不少以「down 人」著稱,不少學生在他(她)手上重修多次,這些教授來港任教,豈非要私人保鏢24小時護衞!
學者盲撐反攻擊校方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兒童少年成長過程的教育非常重要,今時今日丶意識立場不同的港人,異口同聲現今社會有病、教育失敗,導致年輕世代迷惘不知前路方向。關心香港,必須尋求當今社會病態的病源何在?教育如何失敗?撥亂反正。
教育除了傳授知識,主要還是培養個人「明是非丶辨黑白」,關鍵在於「明」與「辨」,不致誤信「似是而非」,亦不武斷「非黑即白」。就以浸大對修習普通話的規定而言,竟然有學者與政客不論是非論立場,攻擊校方當局求媚北京!同理類推,規定英文必修就是媚英?法丶德世仇年代,兩國不少人民從中學開始就雙語兼修呢!何况,普通話就是我們本國語言,絕大多數華人通用的語言,如果學得不好,只有自策自勵,那還有理由怪罪別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親)民丶在止於至善」。這是中外古今顛撲不滅的道理。今日的香港,竟然有人宣掦是「在逢中必反丶在止於本土!」
原圖︰文匯報、無綫新聞截圖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1/21/YO1801210011.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