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香港和一海之隔的台灣,教育圈子近期擦起的火花,觸發社會燥熱爭議,但願真理越辯越明,爭吵各方回歸理性,火後重生,不致被偏執烈熖燒至灰飛煙滅。
年前「佔中」孕育了「黃傘」,「黃傘」又孕育了連串踐踏校園莊嚴事件,社會基於愛護年輕一代,學界囿於「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華麗桂冠,沒有厚責反智理盲的行為。
縱容不是愛惜,姑息足以養奸,教育大學、中文大學校園日前先後出現的醜陋事件,令全港社會動容。大家不禁要問:那些鬧事學生有沒有受過德育?縱使那些學生才高八斗、學貫五車,擁有博士學位,卻是目無旁人,缺乏容人之量的人,對社會又有何貢獻?
縱容非愛惜 姑息可養奸
教育的基本原則,令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方面有均衡發展,可是,德育還是放在首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香港大學把明德格物尊為校訓。北京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中文大學校訓「博文約禮」,約之以禮的意思,庶幾近矣。教育大學是什麼?是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大學,以這些標桿來衡量目前我們所耳聞目睹的,我們能不悚然?
回頭看看不少香港年輕世代喜歡攀比的台灣發生什麼?他們正為制訂中學的中文教材課綱而大吵特吵,即使教育當局作了決議,爭吵的一方仍然要求翻案。
爭議主題表面是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實則上是「去中國化」之爭。民進黨從不避諱去中國化,在教材審議不遺餘力,今年的中文課綱審查委員會成分,已表露無遺,委員中有物理、化學、地理、護理等不相干科系老師多名,僅有一位中文專業的。最要命的還是民進黨以尊重學生為名,委任了一名學生參與,就是這位學生在會上反對要讀「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認為不應「造神」,把毫無相干的古人捧為神。就是這個學生開了第一槍,觸發了台灣社會對文言文白話文教育大論戰。其實,大家明白,所謂白話與文言之爭只是幌子,實質是去中國化。
台港政客唆使世代疏離
力主不學文言文的台灣人認為,
一)古文的價值觀已不合時宜;
二)古文的實用價值低;
三)學生只是填鴨式背誦,考試負荷沈重。
我們都知道,古代文學是中華智慧結晶,讀古代典藉範文,除了學習運用文字,還有政治、人文、地理、美學、哲學方面得益,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個人私益出發的台港政客與學者,竟然不惜挑動地方與國族對立、唆使年輕世代與成長世代疏離,令人痛心。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817/3483981.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